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身为一名党员教师,焦鲁溢接过接力棒,踏上新征程,在阿克苏这片热土书写着自己的红色故事,让党旗在援疆路上高高飘扬。
援疆是一批又一批援疆人的传承接续,孤木不成林,有人把医疗援疆比作在荒漠戈壁中植下绿洲杏林,而张林医生无疑是苍茫戈壁上孜孜不倦的育林人。
云鹤,你们这一代,恰逢盛世中国,这个时代更需要使命担当。往大了说,做个积极向上的热血青年,涵养家国情怀,实现理想抱负;往小了说,做个温暖阳光的社会成员,践行家庭美德,遵守职业道德,树立社会公德。
虽然援疆干部的单位地区各有不同,但为新疆人民服务是援疆人共同的志业。作为一名教育援疆人,维稳定、抗疫情、立项目、争经费、建学科、助贫困、培师资、促交流,是我和新疆师生对初心使命的践行,也是我在边疆激情燃烧的岁月。
三年,让我成为了新疆人、喀什人,让我与新疆、与喀什这片广袤的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喀什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今后身在何方,喀什将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我期待能为喀什的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年援疆路,一生新疆情。这是一段充满激情挑战的岁月,这是一段真情相伴的岁月,更是一段硕果累累的岁月。援疆是一份责任,是一次历练,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生的财富。
三年援疆路,一生兵团情,即使是再多的文字,也无法把这段情怀作出完整表达,但愿余生最美好的睡梦中经常见到它,美丽的兵团,我的家。
稳定红利续释放,规划发展再启航。一港两区五中心,丝路核心宏图开。京新高速到戈壁,中欧班列出边关。大漠驼铃声犹在,昔日边塞变前沿。
离别的那一刻,欢声笑语中夹杂着止不住的泪水,其中蕴含的是难忘和不舍。三年来的日日夜夜,与新疆师范大学师生一起渡过的点点滴滴,我们一起为之而奋斗的目标,是美好回忆,是我要重返新疆的巨大动力。
三年前,我们带着风尘和期许来到新疆,一个对于我们陌生而神秘的地方。三年后,我们怀着不舍和牵挂离开新疆,一个留着我们体温和汗水的地方。暂别了,我的同事,我并肩战斗的朋友,三年朝夕相处,摸爬滚打,我们信任默契,志比金坚。
刘火旺的援疆目标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最大能力帮助科室的年轻医师,让他们迅速成长,挑起大梁。他一方面通过学术讲座、带教查房、操作示范等措施,规范目前已经开展的临床基本诊疗项目,严格规范年轻医师的工作方法与基本技能,同时带领科室技术骨干开展新项目。
刘江,这位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的医学博士,2019年1月作为中组部第19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来到新疆,挂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2020年1月初,当援疆服务期满时,他选择延任,成为中组部第20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使命当前,“疫”不容辞,他用一颗医者仁心,守护着各族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年半前初到石河子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自己有幸能够参与援疆,“援疆干部”这个词已经不止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融入血肉里的烙印,那是极大的热爱与认同;一段援疆路,终生兵团情,把援疆的选择当成必达的使命,把兵团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正如来时所想“用一年半的时间,做终生难忘的事”!
援疆之前,新疆于我就是远方。可是当自己成为山西援疆人,真正踏上这片广袤的热土时,才深刻体会到了内地与边疆同频共振的律动,以及血浓于水的深情。在这里,山西援疆人正以“忠诚、担当、清正、坦诚、奉献”的实际行动谱写着最美的时代之歌。
无论是哪一个岗位,都是在为祖国,为人民工作,“为人民服务”并不是一句空话,党性修养、为国效力并不是简单随口说说,它体现在任何一个待人接物、对事对工作的细节上。每一次跟群众耐心细致的政策宣讲,每一件认真完成的支边任务……都是对党、对国忠诚的表现。
三年援疆路,一生新疆情。第九批中央单位援疆干部人才自2017年7月入疆工作,即将完成援疆任务。三年来,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在新疆任实职、担实责,和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干、一起拼,即将圆满完成三年援疆任务,大家亲历了新疆的巨大变化,见证了党中央治疆方略的落地生根。
一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刘芳芳表示:“援疆岁月必将成为我人生岁月中最美的风景,最深的回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能够参与援疆,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尽管我的援疆工作即将结束,但我会继续保持与受援医院的合作关系,延续这份援疆情。”
我和边疆有缘,1994年我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在英国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回到母校工作,两年前转业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团队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工作,在克拉玛依我被当地教师默默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半年的支教经历,让我喜欢上了新疆。所以,当学校再次选派我到新疆大学工作时,作为一名转业军人,能够履行“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十分激动。
风雨多经志弥坚,天山初度路犹长。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豪情满怀地走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大道上!这路上,有各族群众的汗水,也有无数援疆人扎根边疆、矢志奉献的决心和无悔。愿归去时,我们激情点亮的丝路之光永远闪耀在天山南北。
夜空中繁星闪烁,远处万家灯火依次熄灭,整个乌鲁木齐沉浸在安宁祥和的气氛中,我突然想起一首歌《夜空中最亮的星》,每一个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默默奉献的人,都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发出微弱的光亮,聚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力量,这力量必将刺破茫茫黑夜,乌鲁木齐终将战胜疫情,迎来崭新灿烂光辉的明天。
三年来,刘洪彬始终牢记党中央交赋的使命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用真情援疆,用真心工作,为保障新疆各族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刘洪彬用自己的满腔热诚,诠释了一名援疆干部的大爱情怀,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为天山南北的各族群众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当年朋友两次援疆,我很敬佩他。没想到人到中年了,我也跟他一样,有幸投身到边疆民族教育事业中。两年时间不长,但足以做很多事情!”这是吴连柱来到新疆和田伊始,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的第一篇日记。时至今日,43万5千字的援疆教育日记中,他和他的团队、他的老师、孩子们成为故事的“主角”。
“援疆三年,受益终身。通过援疆,我收获颇丰,对新疆工作总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援疆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翟亮说。美丽的天山脚下,翟亮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承载着边疆的期望、寄托着家人的思念,他为大美新疆描绘蓝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援疆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我爱新疆。这是梦中的远方,是超拔于现实之上的浪漫与诗意。这份向往,成为我生命中的美好追求。我们的文化援疆工作,主要是采写援疆干部、教师、医生的援疆报告文学,连同给和田的中小学讲文学课。我先后采访了数十位援疆人员,每个人的故事都各有精彩,都在自己这份特殊经历的土壤之上开花结果。
新疆是个好地方。此生注定我与新疆吐鲁番有缘。记得十年前第一次来到吐鲁番,那葡萄架下的民族歌舞,交河故城的沧桑历史,火焰山的神秘传说......让我流连忘返。其中,古老的坎儿井更让我叹为观止,记忆犹新。十年后,我因援疆事业召唤,再次来到祖国边疆,融入吐鲁番,拥抱坎儿井。坎儿井的水已在我的心中播散了爱的种子。
在进疆后第一时间申请入党是朱益明“策划”已久的事,他希望通过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递交入党申请书,来激励自己牢记使命,舍家报国,倾情援疆。“对孩子的未来负责”是朱益明的教育格言,他说:“援疆时间有节点,但援疆的心永远都没有终点。我愿和孩子们、徒弟们约定:一起努力,无论风雨。”
《我和我的新疆朋友》源于我在特殊时期援疆的切身经历,源于对新疆这片热土“温暖而伤感”的真实情怀,讲述的是自己亲身体验的西域风土人情,以及援疆结束后不断结交的各界、各民族的新疆朋友相互真诚交往,为了共同精神家园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共同追梦的真实故事。
援疆六春秋,使命牢记心;初心不能忘,潜心援疆业。与民融一体,团结一家亲;百姓是湖水,援友如鱼儿;生活面对面,情感深又深;办事实打实,交流心换心。试问成绩单,遍布南北疆;考卷答如何,人民已圈阅。
援友们见面常说“数年援疆路,一生边疆情”。大家相约立下鸿鹄之志,拥有一个不负时代、无愧青春的共同坚守:不忘援疆报国初心,践行兴疆固边使命,接力担当奋进前行!新时代,我们意志坚定,愿做大漠胡杨,扎根边疆!敢为天山雪莲,坚守屏障!甘当戈壁红柳,战胜荒凉!更像沙场战士,英勇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