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天蓝水澈,牛羊成群。盛夏时节,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脉腹地有一处清凉避暑地,名为“拜格托别”,哈萨克语意为“山坡”。拜格托别村位于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镇的西北边,随着近年来“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深入开展,“生态扶贫”让这个曾经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摘下了贫困帽、焕发了新光彩。
“靠山吃山”:生态旅游富了口袋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拜格托别村毗邻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阿勒泰地区税务部门进驻拜格托别村以来,抓住全域旅游发展的东风,带领村民坚持走“生态扶贫”“生态致富”的绿色发展路子,主动谋划将拜格托别村打造为民俗旅游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旅游饭。
“真没想到自己在家门口也能挣钱,牛马变身‘旅游车’、骆驼奶送往收购厂价值翻倍、放牧草场变身‘网红打卡地’……”村民哈布勒汗·汗吉哈家位于村口的主干道旁,一家人勤劳能干,被工作队纳入首批发展农家乐名单中,是最早享受到生态旅游红利而脱贫致富的一批村民之一。工作队通过开展烹饪、面点和家庭旅馆等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户的创业能力,同时帮助资金不足的村民申请小额贴息贷款。“现在来这里徒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的农家乐生意也越做越好,今年还新开了民族特色糕点店,一年能有6万元的收入呢。”哈布勒汗·汗吉哈高兴地说。
据国家税务总局阿勒泰地区税务局驻拜格托别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关天龙介绍,今年村里还新建了300平米的游客集散中心,并带领村民到布尔津禾木村学习发展旅游民宿的经验,北京弘景中天公司和中央美院质子工作室已经完成实地考察,新疆农业大学设计院对拜格托别村开展了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旅游发展也“不断线”,积极筹划乡村旅游的文化元素,组建毛皮滑雪队、冬不拉小分队、赛马队、根雕艺人,收集本村的自然风光图片,开发最佳摄影点等,力争把拜格托别村建成集“民宿旅游、民间马场、野雪体验、野外露营、休闲摄影”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全村共有农家乐、民宿客栈30家,奶制品加工作坊5家,通过举办赛马、自驾游等活动,吸引游客超万人,带动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绿色生态与经济发展互促互融、良性互动。
“爱山养山”:行动自觉护了生态
“以前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几头牛羊和一片草场,草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哈布勒汗·汗吉哈说。自从尝到了绿水青山的“甜头”,守护好身边山水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行动自觉、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工作队一方面按照“畜牧业+劳动力转移+民俗旅游”的发展思路,大力培育旅游产业,对全村1.6公里绿化带进行了平整,栽种松树、灌木1000余棵,新建木质围栏2公里,安装路灯85盏,村级道路两旁种植花卉近万株,为每家每户院内铺设石板路,试种了冰葡萄、小浆果、草莓和中草药等等。后盾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阿勒泰地区税务局还加大投入,筹集资金10万元为全村新建木制门头75座,让村容村貌越来越靓丽、生态环境越来越美丽。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实施《村级事务活动积分制管理办法》,激发村民“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提振群众“精气神”,唤醒在脱贫道路上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现在,哈布勒汗·汗吉哈成了村里的卫生监督员,主动带头打扫卫生,谁家房前屋后没有收拾干净,他都会去劝导,村民开玩笑说他是“多事佬”,他自豪地说:“这个‘多事佬’我当定了,以前脏臭泥泞的牛粪路变成了干净平整的水泥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如果环境卫生不好,游客就少,我们的挣钱也就少。”
“保护生态与发展绿色经济两不误,不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旅游,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过上美丽新生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关天龙说。(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