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援疆情

彭積春:我愛坎兒井的水(援疆路上話初心⑤)

2020年06月03日12:55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新疆是個好地方。此生注定我與新疆吐魯番有緣。記得十年前第一次來到吐魯番,那葡萄架下的民族歌舞,交河故城的滄桑歷史,火焰山的神秘傳說......讓我流連忘返。其中,古老的坎兒井更讓我嘆為觀止,記憶猶新。坎兒井裡的水源自雪峰冰山,穿越熾熱的火焰山來到火洲大地,她清澈透亮,綿綿流長,如詩如歌。十年后,我因援疆事業召喚,再次來到祖國邊疆,融入吐魯番,擁抱坎兒井。坎兒井的水已在我的心中播散了愛的種子。

南宋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坎兒井的水是天山的恩賜。被稱之為“火洲”的吐魯番,干燥、高溫也幾乎成為它的代名詞。但這種極度的干旱不是絕對的,上蒼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重要的是要找到那把打開窗戶的鑰匙。坎兒井就是吐魯番人解決用水問題最好的金鑰匙。

吐魯番是天山東部的山間盆地,四面環山,北面的博格達峰和西面的喀拉烏成山常年積雪。每當夏季來臨,山上的冰雪消融、融水滔滔而下,順勢流向海拔在海平面以下的吐魯番盆地,一股股清流流向戈壁,滲入地下,匯成潛流,為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散文家碧野曾這樣形容天山的融雪:“融化的雪水,從高懸的山澗、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像千百條閃耀的銀鏈,在山腳下匯成沖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給寂靜的天山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如果在坎兒井中直接掬一捧這來自天山的雪水,沁人心脾的甘冽和遠離喧囂的靜謐,讓人無比美妙,回味無窮。正是這份天山的饋贈,風光才這邊獨好!

人類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坎兒井的水是新疆各族群眾的智慧結晶。《史記·河渠書》有雲:“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余頃故鹵地。誠得水,可令畝十石。於是為發卒萬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為井,並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余裡間。井渠之生自此始。”這是坎兒井較早一次在書中的記載,時稱“井渠”。

坎兒井在新疆得以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他們在創造和使用坎兒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天地萬物皆有規律,順應天道自然,充分適應干旱少雨的地理環境,巧妙利用地形優勢,按照自然規律加以開發使用,很好地闡釋了人與大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堪稱和諧利用自然資源的典范和農業史上的一大發明。

由於每條豎井都會堆積一圈地下施工時的出土,因此從地表看一道坎兒井就像是一條黃金串成的“珍珠鏈”,加之每道坎兒井的龍口水量充足,往往形成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從而兩者就構成了沙漠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水是生命之源。坎兒井的水是火洲大地的血液,是各族群眾的乳汁。在當地,維吾爾族群眾親切的將坎兒井稱為“坎兒孜”。坎兒井的水讓這片大地上的生命能夠得以繁衍生息。在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十二木卡姆”舞蹈中,就曾描述了坎兒井的挖掘、使用及當地人民與坎兒井的魚水關系。

從古至今,坎兒井流出的水曾先后滋養過多個民族。在這裡,多民族、多信仰共同生存、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形成了民族團結的優良基礎。同時,坎兒井的水也滋養了大量的動物和植物。不少的動物在坎兒井區棲息、取食或繁殖,分布在坎兒井區的土堆、井壁、暗渠明渠或澇壩等處。

吐魯番本地長絨棉的品質優良不僅與當地的地熱量豐富、光照充足有關,更是與坎兒井水的灌溉密不可分,坎兒井水為棉花的生長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使得長絨棉的生產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此外,吐魯番葡萄和哈密瓜也離不開坎兒井水的滋養灌溉,其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遞增,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直到今天,仍有600多條坎兒井源源不斷為吐魯番的生長和發育輸送血液,並形成了很多坎兒井灌區,滋養著大量的土地,為農業灌溉、人和牲畜的飲用水,特別是在農業抗旱減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老子說:“上善若水。”坎兒井的水已流淌千年,從遠古走來,穿越時空,記錄著歷史,見証了變遷。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坎兒井的水帶給我無窮的遐思和不一樣的生命體驗。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只是滄海一粟。懂得敬畏、學會敬畏、堅持敬畏方可行穩致遠。敬畏自然、敬畏勞動、敬畏人民、敬畏生命,才是水之高潔、水之靈魂。來到吐魯番,就是吐魯番人。活態遺產的坎兒井,將永遠是各族群眾和我們援疆人心底最深的眷戀與牽挂。坎兒井的水已融入我的血液,成為我生命中最深沉的愛。(作者: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委副書記、湘潭援疆工作隊領隊 彭積春)

相關鏈接

劉培俊:當祖國召喚的時候,我們的名字叫“援疆”(援疆路上話初心①)

陳根文:一代援疆路 代代新疆情(援疆路上話初心②)

陳銳軍:我和我的新疆朋友(援疆路上話初心③)

朱益明:進疆第一天的一封入黨申請書(援疆路上話初心④)

(責編:吐孫那衣·艾先、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