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阿尔泰山脚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赶着牛羊,携带着全部家当,一年四季都在路上奔波行走,逐水草而居。现如今,在政策帮扶下,很多牧民都已经告别游牧生活开始定居,也把很多传统的“技能”传承下来,融入现代生活,并因此增收。
5月31日,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春秋牧场——沙尔布拉克镇的草原上,举办了福海县“百万阿勒泰大尾羊大转场”文化旅游节,活动展现了铁力麦、巴斯胡尔编制、马鞭子编制、赛马、毡房搭建等赛事,不少传统生活“技能”传承人也来到了现场。
“铁力麦是哈萨克族最早出现的一种曲艺形式,今天早上唱了首关于春天姑娘的曲子,还跟其他歌手阿肯对唱,表达了现在美好生活。”55岁的“铁力麦”传承人哈德力别克,在当地培养了30多名徒弟。
“小时候跟着父母过游牧生活时,我就喜欢观察动物的叫声,除了鸟,还有牧羊犬、羊、骆驼、马等,再去模仿,用歌声来表达。”哈德力别克说,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活动,有机会将传统游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部展现出来。
在活动现场,围成一圈的毡房也是此次比赛中的一项,20户牧民骑着马牵着骆驼,带着所有的“家当”,开始现场“卸货”搭建毡房。
“这就是我们以前游牧生活的原型,空空的草原上,开始从一条树枝、一块毡子、一根绳子搭建,一家人分工合作,连毡房外裹的一层毡子都是手工制作而成。”哈萨克毡房制作技艺传承人热依哈·托合塔尔,如今67岁,曾制作了60米长的花毡,获得了上海吉尼斯纪录。2013年获得全国“哈萨克毡房设计”版权,2018被评为自治区级“自治区级民间艺人”称号,成为哈萨克毡房装饰艺术传承人。
在活动住宿区,最耀眼的一排花毡房,便是她和30名徒弟的杰作。
铁力麦、阿肯表演结束后,特色手工艺赛事开始。牧民们各自就地铺好花毯,埋头编制起来,妇女们编织巴斯胡尔(毡房装饰用的彩色带子),男士们快速打磨马鞭,随着巴斯胡尔快速的编制,现场的色彩艳丽起来。
转场、放牧过程中,马鞭、马鞍等马具是牧民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有着一手制作马具的好手艺,到了转场季,牧民哈力别克·阿布得尔阿合木十分忙碌。
56岁的哈力别克家住福海县齐干吉迭乡赛克露村,他制作马鞭的手艺从祖辈传承下来,一个打磨金属的铁器,若干把穿凿牛皮用的铁椎,这些物件已经陪伴了他三十年,自己也记不清楚做了多少马鞭、马鞍、缰绳,因制作技艺超群而远近闻名,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普通的马鞭更趋于实用性,因此不需要太多装饰,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精美的马具当做工艺品来收藏,所以我要在设计和加工上更加投入,也特别高兴会有人喜欢。”哈力别克说。
“就靠着从小和长辈学的手艺,开了家刺绣店,成立了合作社,传统手艺加上现代元素,不仅让我自己增收,还解决了不少跟我一样有手艺的姐妹工作,我还培养了新的徒弟,很多都开了自己的门店。”56岁的库力海依夏说,如今店里的作品不仅在村里销售,最远已经销售到了乌鲁木齐,年收入达十万。
除了手工比赛,在活动现场,也少不了赛马、姑娘追、叼羊等马上竞技的视觉盛宴,59岁的哈音拜·吾特开和他的战马在赛事上风采依旧。
“在以前的游牧生活中,赛马在节日、婚礼、周末都会举行,有一匹好马不仅是自己的骄傲,很可能会让整个牧场因你而骄傲。父亲从小就是牧场上很厉害的马上竞技培训师,我从6岁开始跟父亲学习,从接生一匹马到挑选,到严格的培训,到比赛,都非常严谨。”59岁的哈音拜·吾特是家传第四代马上竞技传承人,第一代是1836年开始训练马上竞技的祖辈马萨勒木·霍依西拜。
如今,哈英拜将马产业发展起来,成立了“驯马协会”,协会里200多名会员,100多匹可随时参加比赛的马。(郭玲 聂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