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可可托海:從因礦而生到因礦重生(工業旅游)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10日 05 版)
1979年3月,可可托海礦區技術人員成功試驗制造人造水晶。資料圖片
可可托海三號礦脈。資料圖片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讓新疆富蘊縣的可可托海鎮走入人們的視線。事實上,美麗的可可托海不隻有深情的牧羊人,還隱藏著一處神秘礦脈——可可托海三號礦。
三號礦曾長期隱匿於歷史的煙雲中,在1967年以前的中國地圖上甚至找不到她的名字,僅以“111”礦為代號。
上世紀末,當地停止採礦,大批工人離開可可托海,這裡也逐漸發展成一個紅色旅游基地。
歷史煙雲中的“功勛礦”
走進可可托海國家礦山公園景區,直徑達500米的礦坑像一個巨大的漩渦鑲嵌在山巒之中,最深處達350米。這便是有名的三號礦脈,半個多世紀以來,從一座高出地面200多米的山峰,變為一個有著13層螺旋狀運輸車道的巨坑。
三號礦脈發現於20世紀30年代,其稀有金屬資源量佔可可托海花崗偉晶岩礦床的90%以上,蘊藏的稀有金屬種類豐富,《稀有金屬礦產地質勘查規范》列出的8種稀有元素這裡都有。目前三號礦脈已累計查明礦物80種,其中稀有金屬礦物26種,被稱為“稀有金屬礦物的天然博物館”。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三號礦脈曾為我國“兩彈一星”、航空航天等國防軍工產業提供必需的材料: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所使用的鈹,第一顆氫彈爆炸所使用的鋰,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主要都來自可可托海,因此三號礦脈也被譽為“功勛礦”。
三號礦脈往南500米是阿依果孜礦洞,當年採礦工人用榔頭、鋼钎、十字鎬、鐵锨等輔以小型機械設備,對阿依果孜進行坑道開採,形成如隧道一般的礦洞,長約800米。洞外暖陽當空,站在離洞口還有5米左右的位置就感到寒氣逼人。據工作人員介紹,冬天洞內溫度低至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當年採礦工人就在這樣酷寒潮濕的環境裡工作。
洞內有許多錯綜交叉的通道,如同地下迷宮。巷道岩壁上清晰可見鑿岩痕跡和層次分明的礦脈。到1964年左右,三號礦脈逐步轉為露天採礦,阿依果孜礦洞才停止開採。
從三號礦脈繼續往裡走,可見一座黃牆白頂的建筑,那是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館藏地質標本及展品400余件,礦種多達94種。其中世界級礦物2種,國家級礦物3種,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塊“額爾齊斯石”也珍藏於館中。
玻璃展櫃內,一個鋪著紅絲絨的托盤上,放著一塊不起眼的石頭,沒有璀璨的色彩,隻有指甲蓋大小,這便是“鎮館之寶”額爾齊斯石,1983年,被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命名委員會確認為世界上首次發現的新礦物。
煥發新生命的老廠房
清水牆、紅磚房,走進三號院,濃濃的工業風扑面而來。“這是原可可托海礦務局一礦的礦部所在地,有1952年到1987年間修建的原石驗選廠、電鏟大修車間、制氧站等8座老廠房。”據工作人員介紹,如今,在原有廢棄的舊廠房基礎上招商改建,這裡已成為以“文化+文宿+文創”為主線,集文化傳承、公益講座、學術交流、休閑旅游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旅游創意園區。
三號院佔地面積10萬余平方米,由政府配套亮化、美化、水、電、暖等基礎設施。目前已落地文化企業18家,可以同時容納260人就餐、797人住宿。2018年以來,在三號院先后舉辦了各類專題講座、創作分享會等培訓、文化交流30余場次,這裡已成為可可托海發展紅色旅游的“打卡地”。
與三號院一樣煥發新生機的還有兩座老木橋。離三號院不遠處,是兩座老木橋,採用木桁架橋梁設計方案,圓木巧妙地重疊、搭建在一起,橋身是用條鋼及螺栓固定方木拼裝而成,橋面為厚木板鋪設,用料均為當地優質落葉鬆。經過50多年的高強度使用和風雨侵蝕,兩座橋的木架構都已經嚴重變形。木橋的獨特結構在我國並不多見,2013年8月,依照原設計圖紙,當地對兩座老木橋進行整修,保持了其外觀。
還原舊時光的老物件
可可托海干部學院4樓有一個專門的陳列室,裡面是可可托海各個時期生產、生活用具,這些都是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在工作之余一件一件收集來的。
20世紀90年代,因為停止採礦,大量企業職工離開可可托海,這些職工搬家的時候,留下很多舊物件,巴哈提別克就開始在垃圾堆裡“尋寶”。
用家裡新的席夢思床換來舊的蘇聯鋼絲床,用新買的賽車換人家舊的永久牌郵電局專用自行車……“當時不光是家裡人,同事、親戚、朋友、戰友都說我收破爛兒。”巴哈提別克說,時隔40多年,家裡人才逐漸理解,這些老物件兒是宣傳可可托海精神的立體教科書。
陳列室的架子上,有不少生產工具。拿起一個榔頭,巴哈提別克說,當年每位礦工都有這樣的工具,用上兩三年之后,就被磨得剩下一半。木凳上放著一個牛皮背簍,這是巴哈提別克在一個礦工家的院子裡發現的,當時礦工們在野外礦點把礦石裝在裡面,背到可可托海。
除了收集老物件兒,巴哈提別克還走訪了上百位老礦工及其家屬,挖掘、記錄他們的故事。可可托海礦區第一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少數民族礦工、第一位哈薩克族車床工、第一位國家級標兵……他們的照片都擺在陳列室裡,“這位叫沙黑尤拉的國家級標兵,還受邀參加了國慶三周年慶典,這是當時的邀請函。”
2015年,地質陳列館重新裝修,巴哈提別克把100多件老物件捐給了地質陳列館,並開始為游客義務講解。2017年底干部學院成立以后,巴哈提別克加入礦工授課團,把剩下的物件放到陳列室,給學員講述可可托海的紅色故事,“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人們能夠永遠記住可可托海,永遠記住可可托海人的奮斗精神。”
游覽貼士
乘坐飛機至富蘊機場,約1小時車程便到達可可托海鎮。進入可可托海稀有金屬國家礦山公園景區,可參觀三號礦脈、地質陳列館、阿依果孜礦洞等,感受當年可可托海人為國爭光的歷史﹔接著,依次參觀三號院不同風格的文化企業,並在此住宿、滑雪﹔最后,到可可托海干部學院參觀近4000件當年可可托海礦區居民生產、生活相關的老物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