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位于中国的大西北,坐落于新疆富蕴县境内,是一座因矿而生的小镇。这里的秋天是一片风景秀丽的“香格里拉”;这里蕴藏着80多种矿产资源……
如今,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风景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一张张响亮的名片让可可托海声名鹊起。经过近几年的深度转型和发展,可可托海俨然“破茧成蝶”实现了华丽蜕变。
秀美风光,转型后变得更美
可可托海景区先是以峡谷河流、山石林地、矿产资源、寒极湖泊和地震断裂带为自然景观,随后成为集地质文化、地域特色、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
新疆远方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秀丽说:“以前,到可可托海的游客大都以观光旅游为主,而现在,休闲度假、特种旅游、科普考察等已经成为游客群体的主力,这也是可可托海旅游发展的必然转型。”
目前,美丽的可可托海仍然在悄然嬗变,新疆远方旅游有限公司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优势,在打造集旅游咨询、宝石销售、化石展览、医疗急救、游客休息、多媒体演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游客服务品牌商上大做文章。“可可托海的旅游配套服务一直在完善和提高,最基本的就是要让游客在可可托海能够吃得舒心、游得便捷、住得舒适。”刘秀丽表示,如今公司已经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信等技术,打造集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和多媒体触摸屏等于一体的可可托海旅游资讯平台,建立数字化呼叫中心,走向国际化旅游市场。
红色文化,转型后得以淬炼
可可托海的神秘,正映射在“三号矿脉”。如今,这里已成为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和研学基地。
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是新疆首个国家级矿山公园,内有三号矿脉、阿依果孜矿洞、苏式风格的木桥及建筑物,收藏珍贵矿石标本和企业文化史料的陈列馆、机械厂、选矿厂。这里涵盖矿业开发史籍、矿产矿业遗迹、矿业生产遗址、矿业活动遗迹、矿业制品及与矿业活动有关的人文景观等六大类优势资源,这也为可可托海发展研学实践教育、培育爱国情怀、弘扬红色文化打开了重要课题。
这座有着半个多世纪开采历史的矿山,为可可托海小镇增添了无穷魅力,也铸就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走进可可托海中心位置,依旧泛着鲜黄的俄式建筑,这就是记载了可可托海以及“三号矿脉”发展历史的陈列馆,在这里寻觅“三号矿脉”要远比在实地来的更真切。
走进陈列馆,堆砌的历史瞬间冲撞而来。凿矿、背石、极寒……看着一幅幅放大了的黑白照片,就像放映机里的胶片,连续不断的呈现在了眼前。
正是基于可可托海精神的淬炼,可可托海才从一个矿业小镇向红色文化旅游小镇转型的过程中实现了华丽蜕变。
近年来,可可托海先后被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干部红色教育基地、自治区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张张响亮的红色文化名片,正为可可托海的不断崛起增添动力,今天,它将以新的文化形象重塑原有的辉煌,成为每个人都应该来一次的地方。
民生改善,转型后更加和谐
从空中俯瞰,蓝天白云下,可可托海露出清丽的“容颜”。绿树环绕的小镇生机勃勃,鲜艳的安居富民房一字排开,生态底色下的可可托海散发出最美的光彩。
2013年4月,可可托海被国家确定为5个独立工矿区试点之一,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实施改造搬迁工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尽显成效。镇区供排水、供暖、垃圾处理、道路综合改造项目;防洪治理、环境改造、库依尔特斯河河道治理、三号矿脉周边环境和泥石流治理、植被恢复5项生态治理类项目;保障性住房和镇区环境建设;教育、医疗、民生工程等都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可可托海的完美嬗变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人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仅2013年至2014年,总投资1.86亿元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旧楼加固节能改造、危旧建筑物拆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完成,1256套保障性住房,1515人从棚户区和危旧房中迁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如今,全镇居民都生活在新居,过着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
“我们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在可可托海矿区全面转型升级中,老百姓是受益者。现在的居住条件特别好,小区硬化、绿化、亮化非常好。”第一代矿工、80多岁的买迪·纳斯依说。
小镇的供水、供暖、垃圾处理、道路综合改造项目总投资达2亿多元,镇区新增供热面积9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管网36公里,新增日处理垃圾能力40吨,小镇建立了首个矿区学校室内篮球场,新增覆盖两乡一镇的中心卫生院,实现了镇区有线电视的全覆盖,有效改善了企业职工居住环境,矿区近4000名职工和家属直接受益。
借助产业的发展,可可托海还积极扶持农牧民围绕旅游产业做足民生转型大文章,对牧家乐及家庭宾馆进行设计,在文化包装、服务质量、生态保护、食品卫生、游客安全等方面进行指导,使群众依托旅游致富增收。组建了可可托海网络服务中心,探索建立“互联网+供给”的电商平台,将企业、工商户、农牧民的产品通过互联网与游客实现无缝对接。
数据显示,全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6000元,增长到现在的20000多元,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城镇居民仅靠旅游经营,人均收入就突破3.5万元,旅游业已成为惠及民生的支柱产业。(胡金良 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