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師節,在這個不放假的節日裡,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不遠萬裡,從黃海之濱來到伊犁河畔,因為他們的到來,伊犁的孩子享受到了“蘇式教育”,因為他們的到來讓伊犁的教育從“高峰”邁向了“高原”,因為他們的到來讓教育援疆由“盆景”形成了“風景”……他們就是江蘇援疆教師。
據統計,第十批江蘇援疆教師和支教教師共454名。他們中有帶“夫”支教的戴秀琴老師﹔有“母女情深”的范桂湘和惠靜老師﹔有與當地深度融合的杭慶祥老師……
9月10日教師節,對於這454名第十批江蘇援疆教師來說,同樣的節日,不同的情懷。
帶著“丈夫”來援疆
去年五月份,江蘇省揚州中學教師戴秀琴的丈夫突發腦梗,經過搶救雖然挽回了生命,但是語言、身體功能受到明顯影響,作為援疆教師,為了不辜負新疆學生和家長的期待,戴秀琴就冒著風險帶著丈夫萬裡支教。
從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到現在逐步恢復,陸先生需要每天有人關心生活起居,由於雙方家庭原因,沒有長輩能為他們分憂。今年春季開學,受疫情影響,戴秀琴獨自一人前往新源支教,正在讀大學的女兒陸葭因為暫時不能返校復學,就承擔起了照顧父親的責任。陸葭也因此每天變得異常忙碌,除了要上本專業網課、寫作業,准備跨專業考研的學科,還要照顧父親。陸葭說,自己已經成年,理應承擔起這份家庭責任,她理解也支持母親的選擇。
今年即將秋季開學,女兒返校后,誰來照顧丈夫成了一道難題。讓戴秀琴感動的是,考慮到她家裡的特殊情況,經揚州援疆指揮組領導多方協調,她可以再次帶丈夫前往新源。
其實,戴秀琴不是非去不可,可以提出要求不再繼續第二輪援疆,可是她卻堅持要去,因為她欠新源二中一份情。“我先生生病,我真的覺得虧欠了學校很多。去年春季學期我請假一個多月照顧他,秋季學期帶著他來新源,學校非常照顧我,隻讓我帶一個班的語文課,學校老師這麼缺,有老師帶三個班,給我安排一個班,這是怎樣的情分……而且,我的課都安排在第一節,讓我上完早讀和第一節之后就可以直接帶他去醫院……”在丈夫患病期間,學校、家長給予的特殊照顧,戴秀琴都銘記在心。
“伊”路相伴“母女”情
江蘇省張家港市教師隊伍中,有這麼兩位教師,她們倆是這個團隊中年齡跨度最大的兩位教師,一位是年齡最大的范桂湘,一位是年齡最小的老師惠靜。范桂湘已屆退休年齡,為了援疆她申請了延退。惠靜已是兩個女兒的媽媽,今年由於疫情,惠靜丈夫也出差在外不在張家港市,半年裡隻能靠老人在家照顧孩子。
今年4月底,援疆出發的前夜,惠靜就和兩女兒約定:你們可以每天在小黑板上記錄“今天是媽媽援疆第幾天”,當寫到第150天時媽媽就會回來。可是到新疆還不到十天,大女兒就打電話說,妹妹都畫了五十多條線了,每天都想媽媽……孩子的這種真情流露經常讓惠靜眼圈紅紅的。大家知道后,紛紛勸慰她,特別是范桂湘老師,每天晚上陪她聊到很晚,幫她開解心中的擔憂與不舍,在校園的亭子裡,總能看到兩人相依的身影,於是大家笑稱:“你們真像一對母女!”
今年暑假趁回家“省親”的機會,本想在家多待一段時間好好陪伴孩子,但是為了鞏留縣高級中學的孩子們,2020年8月18日凌晨5點,惠靜毅然決然地再次告別家人,跟張家港的8名援疆教師一起,從家鄉啟程。
這次回家,惠靜的小女兒又對著小黑板跟媽媽央求說:“媽媽,可是我隻會寫到100,我還不會寫150呀!” 女兒的一番話,讓惠靜眼睛濕潤了。但此時的惠靜心中已經又有了遠在伊犁那一群群可愛孩子的惦念,雖然有種種困難與不舍,惠靜卻不再有猶豫和退縮,而范桂湘“媽媽”也及時給她送來了安慰與鼓勵,讓她再次返疆之路步子踩的更加堅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