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油田累产天然气突破300亿立方米,连续16年稳产上产

“拉条子”油藏成为效益开发“新引擎”

李龙、张洋

2021年04月29日12:39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顺北处理站场景。田昆摄

日前,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第六季全面启动,西北油田作为活动示范单位之一,邀请新闻媒体和新疆沙雅县各界人士共40多人,走进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顺北油气田,见证建设世界规模商业开发最深油气田的石油石化力量。

据了解,截至4月20日,自1984年在塔里木盆地获油气突破以来,西北油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301.91亿立方米,并实现连续16年稳产上产,目前年产气能力约20亿立方米,助力新疆经济民生发展与稳定。

当前,西北油田聚焦天然气大发展战略,规划塔河、库车山前带、顺北油区和顺北气区4个增储上产阵地,全面加快天然气高质量勘探和高效益开发进程,在“十四五”末规划基本建成年产天然气约100亿立方米的大气区,再次推动天然气跨越式发展。

落实砂体成因聚焦有利区带

塔河油田是西北油田的主产阵地,是中国首个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累产油气当量1.17亿吨,其主力产层是深埋在6000米以下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多年来,大量钻井钻至奥陶系时,证实其之上的石炭系油气显示丰富。目前,塔河油田石炭系岩性油藏投产106口,累产原油180万吨、天然气11亿立方米。

然而,塔河石炭系薄层砂体地质规律复杂,砂体形态或为窄条带,或为散碎片状,研究人员将这种油藏比作新疆面食——拉条子。而且,这些薄砂体储层隐藏在厚厚的泥土状的岩石中,油气藏具有深、薄、小、散的特点,在国内外均属罕见。

砂体展布规律不清楚,盲目开发就只能碰运气,开发成本风险高,因此,科研人员开展沉积相研究,寻找砂体规律。

“沉积相是几亿年前沉积物生成时期的环境反映,是对杂乱无规律的砂体储层的生命周期进行追根溯源,把不同平面位置的砂体成因落实清楚,才可以聚焦有利区带开展针对性研究。”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李新华说。

科研人员用一年的时间,在塔河油田七千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细致比对工作,进行了50口井的岩心描述、300百口井的层序对比、2000口井的数据统计,绘制了石炭系卡拉沙依组不同亚段的沉积相图件。通过这些图件,科研人员在塔河东部工区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确定了100平方公里的有利相带,作为主攻点。

生产中的TKC1-2H井。王铁成摄

攻关地震物探关键技术

物探技术是钻井的“眼睛”,要清晰掌握储层信息才能开发。由于这些“拉条子”油藏埋深大,且常规技术无法区分深层的砂岩和泥岩,砂体储层识别成为“拦路虎”。

“油藏埋深超过5000米,厚度却只有3至5米,现有地震资料仅能预测12米以上的砂体储层,因此地震资料模糊不清,给人雾里看花的感觉。因此,我们针对性集成应用新技术,解决了辨识深层砂体的难题。”李新华说。

科研人员使用岩石物理分析,辨别砂岩和泥岩不同的反射特征,就像给相同反射的地震体做基因鉴定。再建立地质模型,通过虚拟演练去验证结果,从而辨别砂体是否含油。

科研人员基于沉积相规律,应用相控地震反演技术,就像装上放大镜识别地层,将前期砂体分辨能力从15米提高到5米,使纤薄的“拉条子”油藏无处遁形。于是,通过沉积相认识和地震技术的结合,科研人员在有利评价目标砂体中确定了井位部署的目标。

今年以来,石炭系相继投产两口日产百吨的水平井,效益指标大幅超过设计要求。

截至目前,仅在塔河1区最初选中的15平方公里范围内,落实地质储量上百万吨,同时,已在外扩有利区域开展新井井位的评价和论证,让石炭系的“硬骨头”成了新井效益开发的“香饽饽”。

(责编:李龙、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