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援疆:夫妻接力援疆路 皮山续写支教情

2021年03月28日12:32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认真加坚持,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执着且热爱,就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这是杨晓仙老师常说的一句话。

杨晓仙,来自滁州市来安县。她的爱人韩先春于2017年8月22日作为安徽省第九批援疆教师的一员,来到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开始为期一年的援疆支教生涯。因表现突出,被授予和田地区优秀援疆干部、皮山县优秀支教老师称号。在爱人的感染和号召下,她毅然接过丈夫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一名光荣的援疆教师,从援疆家属的身份变成了援疆人。

杨晓仙老师是一位有着教育情怀的追梦人,从师范毕业,她就怀揣着支教的情节。特别是支援边远山区,每次看到电视里那些支援四川大山里的孩子的节目时,她都热血涌动,恨不得立马飞去。她扎根农村教育15年,用她的青春和汗水浇灌这一批又一批祖国的花朵。她深深地感受到农村教育的落后,需要更多的教育者扎根边区。

三年前,她的爱人申请去援疆的时候,就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她独自挑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儿子正值高三的关键时刻,公婆年事已高,因病住院,她不但要接送儿子,还要照顾年老的公婆,工作之余,忙里忙外的两头跑,伺候老人,就这样她也毫无怨言。只为了丈夫的安心援疆,她做好了坚强的后盾。

2020年,在安徽“万人援疆”的号召下,她主动报名,积极要求支援边疆,从一个“幕后英雄”变成一名“教育先锋者”。她不但自己献身边疆,还把孩子送到军营里锻炼,一家三口相约“比学赶超”,看谁吃得了苦,谁对国家贡献大。

初到皮山,她分配到固玛镇小学任教二(2)语文教师,国语水平参差不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针对学生的实际,她向本校老师请教,寻找一些适合这里孩子的教学方法。她探索新教法,研究学生情况,抓好教学的重点、难点,针对学校的实际选择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她讲课做到轻松活泼,生动风趣,每次走进课堂都像一次老友重逢。课堂注重渗透数学思想的运用,联系生活开发数学思维,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业尽量面批,对不同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知识缺失有针对性的辅导。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她,每天她都抽空带领学生做一个“心理小游戏”,在放松快乐的同时,让学生们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努力的方向,怎么样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学习、生活。校级展示课中,她为全校师生展示了一节心理健康拓展课《团结合作 感恩有你》,这节课以实用、新奇、有趣、感染力强受到一致好评。她表示一定要做个心理健康的传播者,让这儿的孩子每天都阳光、自信、充满活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习惯得以改善,学习成绩更是上了一个台阶。学生的素养和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们每天都自信满满,阳光快乐的学习着,生活着。

“传帮带”为留下带不走的支教队伍。援疆教师在全力教好所带班级的同时,积极推动教育援疆由“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杨晓仙利用学校的“传、帮、带”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当地教师转变思想,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传帮带”工作,就是要求每一位安徽支教教师做好各学科的“领头羊”,每一位教师在学科业务上都要带好一位新入职的同一学科的青年教师。同时,她能认真倾听其他语文教师开设的不同性质的公开课和示范课以及比赛课等。她结对的徒弟是维吾尔族老师麦尔哈巴,刚毕业两年,为了搞好这项工作,她经常深入徒弟麦尔哈巴的课堂。课后,她们经常在一起研讨听课和上课的心得体会,阐释了她的具体做法:如何指导预习、课上怎样先学后教、如何分组讨论、做到精讲多练等。徒弟任教的班级在每一次考试中都能够取得良好的语文成绩。

“万里援疆为什么,立足岗位干什么,一年半后留什么”,这是她在教育援疆工作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践行“文化润疆”的神圣使命?通过教育援疆,她能给学生们留下些什么?给这片曾经奉献、战斗和热爱着的土地上留下些什么?她除了教会学生课本上的文化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她想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感受到援疆教师的一份初心,一份爱心,一份责任心,同时在离疆以后,给孩子留下一份自信,一种信念,一种担当,使他们在今后人生的成长之路上受用终身。她将通过踏踏实实的行动,切实践行“为祖国分忧、为新疆奉献、为家乡争光、为人生添彩”的信念和承诺,做好“接力棒”的传递者。

援疆不仅是奉献,更是责任。为了新疆的教育事业,他们夫妻俩共同谱写了一曲伉俪情深的援疆之歌,用满满的爱心浇灌了满园的桃李芬芳,用行动赢得了孩子的尊重和赞赏。他们播撒着真情,收获着边疆教育的希望。(杨亚萍)

(责编:杨睿、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