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新疆哈密市伊州区发改委“访惠聚”工作队驻村后,紧紧围绕“1+2+5”的总目标,以固本强基为基础,服务群众为重点,文体活动为载体,示范创建为手段,把白石头村打造成一个宜人居住的和谐家园。
服务群众 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从山区整体搬迁到平原的白石头村,村民分别居住在市区的新盛小区、惠泽园小区、泽宇惠民小区和嘉苑小区四个安置点。村民居住分散,给工作队入户走访带来不便,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党的温暖送到每家每户,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工作队克服种种困难,将入户走访作为联系群众的纽带,了解群众疾苦的途径,认真对待每一次入户走访工作,把初访、二次访、深入访相结合,对“四老”人员重点访。走访中,给每一户送上写有工作队员姓名、联系电话的“连心卡”。
“民生无小事,事事要回应。”这是工作队员给自己定的工作准则,也是对村民的承诺。
工作队从“访惠聚”为民办好事经费中出资2600元,帮村民疏通了两公里的下水道管;积极与自治区对接,争取到了5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充分发挥派出单位的后盾作用,派出单位出资8万元对村活动中心室进行了隔热处理……
“过去在机关工作,每天接触的是企业和项目,如今在村里工作,每天面对的是村民的一件件小事,只有帮村民办好了一件件小事,才能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韩德英说。
施足“基肥” 培育民族团结花开
村民由于长期在牧区生活,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普遍不高。搬迁到平原地区后,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为加快村民融入城市生活的步伐,工作队利用周一升国旗、村农牧民夜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村民对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
工作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组织返乡大学生,初、高中和小学生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举办的抵制毒品手抄报比赛;组织结亲户参观西路军博物馆、市高新技术产业园;举办“爱祖国、爱家乡”演讲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积极性,增强了村民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播撒“火种” 激发村民文化自信
建设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是本,只有让村民的心里亮起来,才会走向光明的未来。
工作队驻村后,建起了村文化活动大舞台,从哈密市歌舞团请来专业老师,给村上的民间艺人进行培训。不断挖掘梳理乡村文化,村上相继组成立了合唱队、秧歌队和篮球队。在工作队的感召下,村文艺方面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有文艺特长和爱好文艺的村民不断加入进来。红红火火的乡村文化,使以往沉寂的村庄变得充满活力,生机勃勃。
村民多里坤·热合曼自编自唱的“民族团结亲如一家”,唱出了对中华大家庭的深情;村民阿提克木创作的系列诗歌,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素质提高起来的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引领着农村新风尚。
漫步在白石头村,家家户户庭院整洁,花红树绿,村活动室歌声飘荡,工作队用辛勤的汗水,让美丽的传说变成了现实,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了。(梁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