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策勒县托艾日克村,村民们正在自家牛棚里忙活着清扫牛槽、给牛喂草饮水、整理圈舍,按照今年的市场行情,每头牛能带来2000多元的纯收入。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牛村”,通过发展养牛产业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托帕艾克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2014年、2017年贫困户识别中先后有272户1099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72%,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要想让这里彻底摆脱贫困,产业扶贫是必经之路。国家电投新疆公司工作队驻托帕艾克村后,积极摸底数、找症结,为村民致富出谋划策。针对该村缺水少地、农民没技术的现状,经多方考察,并与村“两委”商议后,最终将养殖业作为新的突破口,通过养牛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村里部分贫困户虽然有些养殖经验,但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缺少资金,一身本领无处施展。为此,工作队深入研究国家扶贫小额贷款政策,通过农民夜校宣讲、座谈交流、入户走访贫困户开展宣传,让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家喻户晓,充分调动起了贫困户申请小额扶贫信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了资金问题,村民们再次扬起了脱贫信心。
通过小额贷款政策,一批贫困户利用贷款资金把山区或外地的牛犊、羊羔买回来,利用农区的粉碎秸秆、饲草饲料,把牛羊养大养肥再卖出去,快速周转,产生效益脱贫致富。
今年63岁的吐地尼亚孜·扎克尔,原来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平时闲不住的他,整天琢磨着如何致富。工作队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积极帮他申请小额信贷。银行很快给他批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2017年他用这笔钱购买了几头牛,并修缮了养殖院落。养了一年便尝到了甜头,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再次办理5万元小额贷款扩大养殖规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吐地尼亚孜·扎克尔至今有育肥牛32头,年收入达到7万元,已经是全村最大的养殖户。
“现在咱们村里有了好的养殖生产条件,我们还要在牛羊品种上下功夫!西门塔尔牛是肉乳兼用品种,母牛产奶可以做奶制品、公牛可以直接育肥上市,长势快、耐粗饲,符合我们村的养殖环境……”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盖明忠为村民耐心细致地介绍着品种改良思路。目前,全村利用小额贷款养牛580多头,特色养殖已渐成规模。
在引导村民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工作队帮助养殖户抓好动物防疫、饲草料配套、牛羊肉销售和牛羊粪还田增加沙土地有机质等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针对农户家里饲料储备不足的情况,工作队及时协调、购买饲料,联系车辆拉运、装卸,送到每户养殖户家门后,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工作队与村“两委”共同努力下,今年托帕艾日克村实现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