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天山脚下的伊州区天山乡三道沟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山区贫困村,有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低保户。
伊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访惠聚”工作队驻村以来,紧紧围绕“1+2+5”重点任务,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千方百计寻找致富门路,最终形成“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精准扶贫方案,通过发展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和特色旅游,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幸福之路。
第一招:发展特色养殖
三道沟村自然草场面积小,满足不了村民的养殖需求,为发展村里的养殖业,工作队员四处寻找空闲草场,最终在白石头乡马场找到一块1300亩的草场,经过协商,工作队从“访惠聚”为民办好事经费中拿出五万元租下了这块草场。现在村里68户村民的750头牛和900只羊在这里放养。“没有工作队,我们养的牛羊都不知到哪里吃草,工作队帮了我们一个大忙!”村民奥斯曼·艾力感激地说。
在工作队没驻村前,村民养的牛大多是当地的土黄牛,生长速度慢,肉质也不好。改良品种,当工作队给村民提出这个建议后,饲养惯了土黄牛的村民却反映冷淡。工作队没有灰心,积极和伊州区畜牧局联系,协调了两头西门塔尔牛由村养殖合作社先进行试养,并给予全程技术支持。一头西门塔尔牛一年可增肥180公斤左右,土黄牛最多增肥120公斤,西门塔尔牛的肉质也比土黄牛好,更受市场欢迎。事实面前,村民心服了,纷纷养殖西门塔尔牛。工作队的这一招,让全村的肉牛品种得到了改良。
2018年村上养殖的750头牛中,西门塔尔牛就占了500头,特色养殖成了村上的第一个大产业。
第二招:发展特色种植
近年来,在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村上因地制宜,种植适合山区气候的杏树,村“两委”免费给村民提供杏苗。一开始,不少村民不相信种杏树也能致富,“杏树种上啥时候能结果呢?就是结了果,有市场吗?别又白白忙活了一场。”贫困户比拉力·阿卜力孜心存疑虑。工作队得知这一情况后,帮比拉力清理院子的杂草,挖树坑,联系乡林管站的技术人员给他讲授种植、嫁接方面的技术。今年,比拉力种植的杏树挂满了果实,工作队员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帮比拉力卖了杏子。
比拉力一改先前的抵触情绪和“坐等靠”的思想,把家里剩下的五亩地全种上了杏树。现在村上杏树的种植面积达500余亩。
围绕杏树这一资源,工作队引导村民不断走“杏”福之路。“种植杏树不光能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增加收入,也为村里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我们要把村子逐步打造成名符其实的杏花村,以‘进农家采摘、吃农家饭、享农家乐’为特色的休闲观光旅游吸引游客,把杏树种植和山区风光这篇文章做足做好,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村民致富的另一把金钥匙。”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司马义·玉素甫说。
第三招:发展特色旅游
贫困户艾力卡木·买合木提的家位于村口,院门外就是村上建造的美丽乡村项目的人造瀑布观景台和停车场,站在这里可以俯视整个村庄的秀丽景象。优越的地理位置,旖旎的自然风光,天时地利俱有,工作队建议艾力卡木办一个农家乐,“开农家乐要投入一定的财力,万一生意不好咋办?”艾力卡木犹豫不决。
工作队边做艾力卡木的思想工作,边和乡政府沟通,帮艾力卡木申请了1.2万元办农家乐的启动资金,并承诺和村“两委”一定在人力物力上支持他。
打消了顾虑的艾力卡木,办起了村上的第一家农家乐。在工作队的建议下,艾力卡木聘请了专业厨师和服务员,农家乐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艾力卡木的农家乐成了村上最大的农家乐。
现在村上有集吃住休闲为一体的星级农家乐13家,日营业额达10万余元,年产值达80余万元。连锁效应,农家乐的发展,为当地酸奶、馕、野菜、土鸡等特色农产品也打开了一条销路。
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4714元,2017年底全村13户贫困户和23户低保户全部脱贫。
“我们现在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富民安居房,出门是柏油路,看病有报销,孩子上学免费,口袋一年比一年鼓,感谢党的好政策。”村民古哈尔古力·艾力高兴地说。(梁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