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巴河县成立“四老”人员工作室

2020年09月01日18:26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为更好发挥农村“四老”人员余热,树立良好“四老”人员形象,新疆哈巴河县建立“四老”人员“常青”工作室,为“四老”人员作用发挥搭建平台,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有效延伸基层治理触角。

搭建平台,构建疏解民困的“心灵驿站”。按照“五个一”的标准建设“四老”人员“常青”工作室(即,一处固定场所、一块牌匾、一套工作制度、一套办公设备、一套接访台账),实现61个村“四老”人员工作室标准化建设。根据“四老”人员特长和身体状况进行设岗定责,每周确定1天开展坐班式接待服务活动,每个工作室配备1名联络员,由村“两委”或“访惠聚”工作队员兼任,负责日常接待登记。村党支部对“四老”人员工作室成员进行分组,每组1至2人,每周轮流在村“四老”人员工作室坐班1天,负责接待来访群众,现场化解矛盾纠纷。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内学习制度,组织农村“四老”人员学习党章党规、党纪法规、惠民政策等理论知识,提升“四老”人员政策宣传、政策解答水平,发挥“四老”人员作用。

完善制度,创造排解民忧的“舒心典籍”。统一印制《“四老”人员工作室工作职责》《“四老”人员工作手册》,进一步规范工作室工作制度、接访流程、联络员工作职责,提高工作室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提前预约制度,在每个开放日前,通过公开栏、微信群、乡村大喇叭、手机短信等方式,提前告知接待时间、地点、“四老”人员姓名等信息,方便党员、群众到“四老”人员工作室反映诉求。建立健全群众困难诉求反馈机制,对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当场可解释答复的当场予以答复,对不能及时答复或解决的进行详细记录,提交村“两委”研究解决,对村级无法解决答复的向乡镇党委上报,建立问题化解台账,逐项跟踪销号,确保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

创新方式,建立化解纠纷的“心灵氧吧”。依托“四老”人员“常青”工作室,在牧区“流动毡房”或“四老”人员家中设立“说事点”,定期组织“四老”人员在“说事点”开展政策宣传、收集群众困难诉求、现场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采取定期下访的方式,“四老”人员带着群众诉求走进田间地头、群众家中了解情况,征求党员、群众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村级管理、党员队伍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与群众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党员、群众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建立办事督导组,乡(镇)党建办通过“上门问效、现场跟踪、电话回访”等方式全程跟踪督办,做到谁接待、谁跟踪、谁负责,确保群众困难诉求得到有效落实和解决。

自“四老”人员“常青”工作室建立以来,“四老”人员共走访群众600余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500余条,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30余个,为推动基层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杨宝华、姚晓梅) 

(责编:李龙、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