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六大古镇古村”“中国十大乡愁村庄”“全国生态文化村”“摄影家天堂”……地处新疆喀纳斯河畔的禾木村随着当地旅游的发展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原始的生态环境、古朴的村容村貌、传统的民俗风情成为国内外游客心驰神往之地。当地百姓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环境,开办民宿、创建合作社、参与旅游,真正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变为了身边的“金山银山”。
古村落拆“新”返璞 留住传统留住人
禾木村面积不大,却步步是景,入眼皆画。每天清晨米兰别克·哈勒河都会精心打理他家的小院,修剪院落中的花花草草。2019年,他家的院落被当地旅游商会评为“最美设计院落”。
上世纪90年代,年轻的米兰别克·哈勒河和父母赶着羊群搬迁至禾木村。禾木村水草丰沛,当地百姓主要以放牧为主。“刚来的时候,村里不到100户人家,每户只有两间木房。山路难行,从村里去县城要耗费三天时间,碰到下雨下雪,村外的人进不来,村里的人出不去。”在米兰别克·哈勒河的记忆中,当时冬天的禾木村基本见不到外地人。
酒香不怕巷子深,景美不嫌山路远。禾木村自然资源禀赋、人文传统良好,近年来,随着新疆旅游的高速发展,禾木村投入了大量资金修路、通水、拉电,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其原始古朴的建筑风格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米兰别克·哈勒河将自家闲置的房屋改造为民宿,大通铺、上下床,简单的内部装修,开始了粗糙的旅游经营。“出门旅游总要吃饭住宿,旅游旺季平均每天收入有2000元。”米兰别克·哈勒河说。
禾木村房屋的经济价值日益突显,在保护意识缺失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当地村民强行占有集体土地、非法建造房屋,用错误的方式谋取利益,村落容积率急剧增大,造成极大消防隐患,禾木村也失去了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现实情况与未来景区规划出现严重背离。
“酒喝多了,人容易糊涂;钱挣多了,人也开始变得不清醒。村里的房子越盖越多,空地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差。”米兰别克·哈勒河感叹。
2017年,为了让当地旅游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落,传承独特的图瓦文化,禾木村本着“保护为主、合理规划、有序经营”的原则,开展了环境整治行动。
“拆!”3个月的时间,12次协调会,161次的走访座谈,禾木村拆除了212户近7万余平方米的私建房,恢复了传统古村落的历史风貌和整体格局。
米兰别克在拆除私建的80平米空地撒上了各类花草种子,每到六七月份,芍药、百合、飞燕草等竞相开放。原木苔藓搭建的传统木屋与现代化家居相结合,房间内实现了智能家居、卫生间干湿分离、24小时热水供应等。
3年过去了,米兰别克·哈勒河家的民宿生意越做越红火,无论规模还是特色,在当地都数一数二。
童话世界不“冬眠”“冷资源”变“热经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巴叶尔和生活在禾木村的1679名普通老百姓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每当大雪纷飞,秋季褪去最后的斑斓,禾木村就回归到了最单纯质朴的黑白两色,雪峰、桦林、村落、木桥,相映成趣,留给人们的便是如梦似幻的水墨世界。相比夏秋季节的无限风光和超高人气,禾木冬景的震撼还不被大众所熟知。
巴叶尔在禾木村出生长大,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图瓦牧民。上大学前,他完全不能想象,伴随自己长大的雪,对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2012年,他毕业后回到禾木村当起了村官。
“这里一下雪,整个村就正式进入‘冬眠期’了。”如何让冬季旅游也像夏秋季节那样火爆?如何将这种珍贵、稀有、独特的“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巴叶尔和当地百姓在思考。
“在电视上打广告,让全国人民看看咱们这儿的风景。”“冬季交通是个大问题,一下雪就封山了。”“除了冰雪,古老毛皮滑雪和一些民俗可是我们的特色”……大家纷纷出谋划策。
村民们的建议和心声,巴叶尔一一记下,他告诉大家,喀纳斯景区将以禾木村为主战场,大力发展冬季旅游。
一场破解影响冬季旅游发展短板的战役在美得像童话世界一般的禾木打响。喀纳斯景区加大冬季交通保障专项资金投入,购置专门的清雪设备,环卫、电力、交通联合成立保障小组,实行分段扫雪,实现雪下即清,雪停路净。
伴随着禾木交通四季通行常态化,各项节庆赛事和各类旅游产品也逐步成熟。从2007年至2020年,喀纳斯景区陆续举办了十一届冰雪风情旅游节、三届泼雪节及原始年等活动,开展赏雪、戏雪、泼雪、跳雪、雪上徒步等冬季雪上休闲活动,以独有的民俗风情持续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2019年,禾木村累计接待游客420余万人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已是禾木村党支部书记的巴叶尔带领当地百姓开民宿、办合作社、搞培训、学经验、养蜜蜂、卖牛羊肉……该村通过“党建+旅游”“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成立了党员经营示范户60余户,合作社5家,直接解决就业400余人,实现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左右。
房屋变民宿,牧民变老板,这一切看似出乎意料的变化也都在巴叶尔的预料之中。(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