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方案”为南疆脱贫攻坚再装新“引擎”

2020年03月13日11:11  来源:新疆日报
 
原标题:为南疆脱贫攻坚再装新“引擎”

3月10日,温宿县阿热勒镇第十批197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乘坐外出直通车,前往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务工。截至目前,该县已组织3223人到阿克苏市各大企业就业增收。 □颜寿林摄

3月11日,裕民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新地乡前进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帮助村民管理大棚蔬菜。 □杨化光摄

3月9日,和田市团结新村村民在大棚里采摘辣椒。和田地区发展设施农业,为贫困村民持续稳定增收拓宽渠道。 □许晓龙摄

3月7日,托克逊县夏镇喀格恰克村村民在分拣包装韭菜。该村今年种植了1800亩大棚韭菜,带动当地18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增收。 □李靖海摄

“核桃之乡”“玫瑰之乡”“红枣之乡”“石榴之乡”“果园村”“鸽子村”“兔子村”……如今行走在南疆大地,处处可见一个个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的特色乡村。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南疆各地围绕选准做强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引导具有一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按照“一村一方案”,进一步培育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为南疆脱贫攻坚再装新“引擎”。

精准施策 靶向发力

“今年2300亩定植面积,再加上已有的5200亩林果面积,全村7500亩耕地全部种植新梅和杏李,届时我们村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果园村。”3月11日,伽师县英买里乡阿亚克兰干村第一书记库热西·哈吾力说。

阿亚克兰干村是伽师县发展新梅种植较早的村,但在2014年前新梅的种植规模并不大。在决战脱贫攻坚过程中,伽师县统筹全县310个村的特色产业、优势资源、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制定“一村一方案”,将阿亚克兰干村的脱贫思路定位为发展以新梅为主的特色林果业。

这一定位打开了该村的发展思路和视野。库热西说,去年进入盛果期的2100亩新梅,净收入400万元,全村因此人均增收2000元,在人均纯收入9385元中贡献很大,一举摘掉了贫困村帽子。

“老师教的我全记下了,按照这个方法修剪,一定能丰收。”2月23日,墨玉县扎瓦镇敦巴格村村民穆黑提·马合木提给刚讲完课的农技员连声道谢。穆黑提从2008年就开始种植核桃,可他只会传统管理模式,核桃树越长越大,但收成却一年不如一年。

扎瓦镇是墨玉县的核桃种植基地之一。目前,墨玉县种植核桃44万亩,核桃产业已成该县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

目前正值核桃修剪管理期,针对穆黑提这样的种植户遇到的问题,扎瓦镇组织16名农业技术员,现场对敦巴格村核桃种植户进行培训,为该镇420亩核桃树进行修剪、施肥。

今年,博湖县塔温觉肯乡将持续培育土鸡养殖、鹌鹑养殖等村级小产业;乌兰再格森乡和本布图镇将支持引导花海、蔬菜加工基地等区域性扶贫产业;而才坎诺尔乡则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化种植,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3月11日,博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王秀萍说:“现在,各乡镇因地制宜都找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子,我们将力争在6月底前全面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格局,实现产业扶贫带动150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的目标。”

特色产业 遍地开花

岳普湖县岳普湖镇艾吾再力库木村发展红枣产业;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巴音库鲁提村发展畜牧业;博湖县本布图镇那音托勒盖村发展食用菌产业;莎车县塔尕尔其镇且克且克兰干村发展万寿菊产业……

“一村一方案”的实施让南疆的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近几年,岳普湖县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促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目前红枣种植面积达12万亩。

随着红枣产业的不断壮大,围绕红枣加工的喀什新鑫果业、新疆蜜心果业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岳普湖,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新格局,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注入新动能。

“一村一方案”的推进,不仅让各地的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更是培育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产业扶贫变得更有力量。

巴音库鲁提村属于纯牧业村,位于帕米尔高原高寒地区,由于销售区域主要在本地,售价偏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村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构建“帮扶企业+工作队+村两委+养殖合作社+贫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购买先进的切割、冷冻、包装设备,培训切割和包装工人,学习先进加工包装方法,对牛羊肉进行不同种类的切割和包装,并进一步开发形成法式牛排、法式羊排等高端产品,产品价值不断提升。

中国华电集团驻巴音库鲁提村第一书记谭轩说,下一步,该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吸纳预计500户贫困户参与进来,通过开微店、淘宝店,进一步增加销售量,提高农牧民的收入。

库车市阿格乡康村位于库车天山大峡谷附近,毗邻独库公路,这条公路近年来成为“网红公路”后,村里很快有了四五家农家乐,旅游旺季时,每家农家乐一下子涌入几十名客人,出现饭桌和包厢紧张的现象。

康村位于山区丘陵地带,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这几年,借助独库公路游客渐多的优势,以及宁波市安居富民工程援疆项目,阿格乡鼓励康村有条件的村民经营农家乐,把康村打造成“独库公路第一村”。艾尼瓦尔·依米提等几户厨艺好、房子大、劳动力充足的农户在家里开起农家乐后,不仅自家多了一条增收渠道,也带动了村里的贫困劳动力就业,还让村里原生态的土豆、羊肉等农产品实现就地消化。

带动就业 助农增收

3月11日早晨,在博湖县本布图镇那音托勒盖村食用菌繁育车间,库乃罕·尼牙孜戴着口罩正和其他村民们忙着从菌袋上采摘秀珍菇。作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库乃罕在这工作一个月有3000元的收入。

2016年那音托勒盖村成功脱贫,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兵地融合发展,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驻博湖县本布图镇芒南查干村“访惠聚”工作队将中央财政扶持补助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项目放在了邻村那音托勒盖村。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更好地带动两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个人收入双增长。”铁门关市驻芒南查干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顾义说,今年基地共培育了6万包秀珍菇菌棒,预计年收入能达到20余万元。

随着“一村一方案”的实施,各地特色产业给更多的人带来就业机会和平台。

3月6日,在莎车县乌达力克镇热瓦特吾斯塘村新疆军企鸽业养殖基地里,36岁的养殖员布苏丽坦·拜尔正在熟练地检查鸽子的健康情况,并做好记录。布苏丽坦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要照顾孩子不能外出务工就业,只能靠种地维持生活。养鸽基地建成后,经过技术培训,她成为首批养殖员工之一。“现在我在这里上班,每个月可以挣1500元。我负责1500只鸽子,虽然很忙碌,但很开心,因为我有了一项致富技术。”布苏丽坦说。

热瓦特吾斯塘村一直有养鸽的传统,但是以前农户都是分散养殖,没有形成规模,所以总体收益都不是很高。2018年,喀什地区财政局驻热瓦特吾斯塘村“访惠聚”工作队在充分调研、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鸽业养殖项目,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养鸽产业。

据了解,热瓦特吾斯塘村的肉鸽养殖产业园已建成现代化鸽棚4个,引进种鸽1万羽。现在养殖场有贫困户20人稳定就业,月工资在1500元—2000元。(热依达、拍热扎提·阿不都、张治立、韩沁言、张瑞麟,通讯员陈炜、郭城、陈晨、孙晓琦)

(责编:杨睿、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