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密出發,沿著連霍高速(G30)一路向西,眼前出現一座高樓林立的繁華都市,新疆首府——烏魯木齊便到了。5月1日,“沿著高速看新疆”石榴雲/新疆日報全媒體報道團隊走進烏魯木齊,便利的交通、處處可見的立交橋、車流不息的道路,展現著這座城市的發展活力。
適逢“五一”假期,毛澤民故居紀念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紀念館、烏魯木齊市烈士陵園……市內各個紅色景點迎來一批批參觀者。
“我們特意來一場‘紅色之旅’。”在毛澤民故居紀念館,記者見到了從奎屯來的王元杰。他說,當天上午他們一家人開車走連霍高速(G30),僅用了兩個多小時,便到達烏魯木齊。“條條大路暢通,特別方便。”王元杰說。
鋪展於這片土地的通達路網,串聯起一個個紅色印記,令革命故事傳播更廣,紅色文化深入人心。而公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激發作用則更加突出。
“車在路上跳,人在車裡跳,心在肚裡跳”。現年80歲的“疆一代”、烏魯木齊市民劉鐵華對多年前的路況記憶猶新,“那時候出去一趟,難。”
交通,是城市生存發展、內暢外聯的命脈所在。隨著1965年新疆第一條瀝青路面公路——烏魯木齊至獨山子公路建成,此后幾十年間,烏魯木齊—昌吉公路、吐—烏—大高等級公路、烏奎高速等一批重要公路建設項目建成運營,鳥瞰如今的烏魯木齊,一個全新的、不斷外延的城市路網面貌已形成。
平坦寬闊的公路宛如一條條紐帶,將烏魯木齊與周邊城市緊緊相連,串起了烏魯木齊的“朋友圈”。
今年以來,位於阜康市的新疆天山天池景區旅游持續升溫,一季度接待游客41.8萬人次。“孩子還小,沒法出遠門,想放鬆一下,來這裡就對了。”“五一”期間,新疆天山天池景區迎來大批游客,其中有不少來自烏魯木齊,楊學義是其中之一。“70多公裡,路又好走,快得很。”楊學義說。
連霍高速(G30)、京新高速(G7)、繞城高速(G3003)……一張公路網把昌吉、五家渠、阜康、石河子、奎屯等城市紛紛納入烏魯木齊的“朋友圈”,“圈友”越來越多,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社會活動往來頻繁,互相滲透,促成一批特色產業迅速成長。
近年來,距離烏魯木齊較近的“圈友”——昌吉回族自治州將葡萄酒產業做得風生水起,培育了中信國安、印象戈壁、唐庭霞露等40余個葡萄酒品牌,每年向疆內外供應葡萄原酒5.2萬噸,是全國規模較大的葡萄原酒供應基地。
“交通運輸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讓葡萄酒銷得更遠。”新疆印象戈壁葡萄酒庄總經理富強說,每年,酒庄生產各類葡萄酒300噸左右,其中80%以上銷往外地。
“組團”模式推動區域整體發展大步邁向新台階。去年底,新疆明確在“十四五”時期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培育烏魯木齊都市圈,以烏魯木齊(兵團第十二師)為中心,帶動昌吉、五家渠、阜康等城市同城化發展,加快構建一小時交通網絡,輻射帶動昌吉州其他縣市、石河子、克拉瑪依、吐魯番、哈密等城市發展,推進烏昌石經濟一體化發展。
藍圖已繪,烏魯木齊乘勢而上,亮出一系列“新動作”——“十四五”期間,以烏魯木齊都市圈核心區建設為重點,加強交通互聯互通,持續完善“兩橫、兩縱、五環十五射”路網結構,從“連點成線”到“織線成網”,全面加強都市圈內外交通聯系,為培育發展烏魯木齊都市圈提供路網支撐。
根據規劃,力爭到2025年,烏魯木齊都市圈綜合發展實力顯著提升,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成為天山北坡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經濟轉型升級重要支撐,基本實現出行交通圈全疆主要城市“兩小時”通達,都市圈“一小時”通勤。屆時,人們的出行會更便捷,體驗更美好,沿線城市的經濟表現也必將更加活躍。( 劉翔 王娜)
【行進日記】
路網通達 重塑時空
5月2日 星期日 晴
沿著連霍高速(G30)從吐魯番至烏魯木齊,路上用了近3小時。從高速公路下來入城,街頭一派車水馬龍,這顆屹立在祖國西北邊陲的璀璨明珠活力正旺。
真是快多了。記得兒時,我們一家人自烏魯木齊前往吐魯番游玩,上午出發,歷經無數顛簸,抵達目的地時,已近黃昏。
時代發展如此迅速。轉眼間,烏魯木齊到周邊城市,走高速公路僅需3個小時、1個小時甚至半小時,拉近了城市與城市、人與人的距離。
大道通衢,城市興。從砂石土路到公路成網,一條條公路,是烏魯木齊的骨骼和血脈,也是城市發展與變遷的見証者。
大道通衢百姓幸。看著一輛輛大客車、貨運車、小轎車、旅游車或飛馳而過,或徜徉穿行,人悅其行,物暢其流。路,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承載起民生的溫度。
沿著高速,看過去,更看未來。順著它延伸的方向,還有更多美好的故事,即將發生。(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