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六大古鎮古村”“中國十大鄉愁村庄”“全國生態文化村”“攝影家天堂”……地處新疆喀納斯河畔的禾木村隨著當地旅游的發展逐步走進大眾視野,原始的生態環境、古朴的村容村貌、傳統的民俗風情成為國內外游客心馳神往之地。當地百姓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環境,開辦民宿、創建合作社、參與旅游,真正將“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變為了身邊的“金山銀山”。
古村落拆“新”返璞 留住傳統留住人
禾木村面積不大,卻步步是景,入眼皆畫。每天清晨米蘭別克·哈勒河都會精心打理他家的小院,修剪院落中的花花草草。2019年,他家的院落被當地旅游商會評為“最美設計院落”。
上世紀90年代,年輕的米蘭別克·哈勒河和父母趕著羊群搬遷至禾木村。禾木村水草豐沛,當地百姓主要以放牧為主。“剛來的時候,村裡不到100戶人家,每戶隻有兩間木房。山路難行,從村裡去縣城要耗費三天時間,碰到下雨下雪,村外的人進不來,村裡的人出不去。”在米蘭別克·哈勒河的記憶中,當時冬天的禾木村基本見不到外地人。
酒香不怕巷子深,景美不嫌山路遠。禾木村自然資源稟賦、人文傳統良好,近年來,隨著新疆旅游的高速發展,禾木村投入了大量資金修路、通水、拉電,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其原始古朴的建筑風格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
米蘭別克·哈勒河將自家閑置的房屋改造為民宿,大通鋪、上下床,簡單的內部裝修,開始了粗糙的旅游經營。“出門旅游總要吃飯住宿,旅游旺季平均每天收入有2000元。”米蘭別克·哈勒河說。
禾木村房屋的經濟價值日益突顯,在保護意識缺失和經濟利益的誘惑下,當地村民強行佔有集體土地、非法建造房屋,用錯誤的方式謀取利益,村落容積率急劇增大,造成極大消防隱患,禾木村也失去了傳統村落的原始風貌,現實情況與未來景區規劃出現嚴重背離。
“酒喝多了,人容易糊涂﹔錢掙多了,人也開始變得不清醒。村裡的房子越蓋越多,空地越來越少,環境越來越差。”米蘭別克·哈勒河感嘆。
2017年,為了讓當地旅游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也為了更好地保護古村落,傳承獨特的圖瓦文化,禾木村本著“保護為主、合理規劃、有序經營”的原則,開展了環境整治行動。
“拆!”3個月的時間,12次協調會,161次的走訪座談,禾木村拆除了212戶近7萬余平方米的私建房,恢復了傳統古村落的歷史風貌和整體格局。
米蘭別克在拆除私建的80平米空地撒上了各類花草種子,每到六七月份,芍藥、百合、飛燕草等競相開放。原木苔蘚搭建的傳統木屋與現代化家居相結合,房間內實現了智能家居、衛生間干濕分離、24小時熱水供應等。
3年過去了,米蘭別克·哈勒河家的民宿生意越做越紅火,無論規模還是特色,在當地都數一數二。
童話世界不“冬眠”“冷資源”變“熱經濟”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巴葉爾和生活在禾木村的1679名普通老百姓對這句話深有體會。
每當大雪紛飛,秋季褪去最后的斑斕,禾木村就回歸到了最單純質朴的黑白兩色,雪峰、樺林、村落、木橋,相映成趣,留給人們的便是如夢似幻的水墨世界。相比夏秋季節的無限風光和超高人氣,禾木冬景的震撼還不被大眾所熟知。
巴葉爾在禾木村出生長大,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圖瓦牧民。上大學前,他完全不能想象,伴隨自己長大的雪,對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2012年,他畢業后回到禾木村當起了村官。
“這裡一下雪,整個村就正式進入‘冬眠期’了。”如何讓冬季旅游也像夏秋季節那樣火爆?如何將這種珍貴、稀有、獨特的“冷資源”變成“熱經濟”?巴葉爾和當地百姓在思考。
“在電視上打廣告,讓全國人民看看咱們這兒的風景。”“冬季交通是個大問題,一下雪就封山了。”“除了冰雪,古老毛皮滑雪和一些民俗可是我們的特色”……大家紛紛出謀劃策。
村民們的建議和心聲,巴葉爾一一記下,他告訴大家,喀納斯景區將以禾木村為主戰場,大力發展冬季旅游。
一場破解影響冬季旅游發展短板的戰役在美得像童話世界一般的禾木打響。喀納斯景區加大冬季交通保障專項資金投入,購置專門的清雪設備,環衛、電力、交通聯合成立保障小組,實行分段掃雪,實現雪下即清,雪停路淨。
伴隨著禾木交通四季通行常態化,各項節慶賽事和各類旅游產品也逐步成熟。從2007年至2020年,喀納斯景區陸續舉辦了十一屆冰雪風情旅游節、三屆潑雪節及原始年等活動,開展賞雪、戲雪、潑雪、跳雪、雪上徒步等冬季雪上休閑活動,以獨有的民俗風情持續吸引游客前來觀光體驗。2019年,禾木村累計接待游客420余萬人次。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已是禾木村黨支部書記的巴葉爾帶領當地百姓開民宿、辦合作社、搞培訓、學經驗、養蜜蜂、賣牛羊肉……該村通過“黨建+旅游”“黨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成立了黨員經營示范戶60余戶,合作社5家,直接解決就業400余人,實現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左右。
房屋變民宿,牧民變老板,這一切看似出乎意料的變化也都在巴葉爾的預料之中。(趙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