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員工正在制作銅工藝產品。洛浦縣恰爾巴格鄉加依托格拉克村傳家寶工藝品專業合作社採取了“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讓傳統方法加工制作的銅壺、銅杯、銅碗等各類手工藝品走向全國,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買買提艾力·艾尼瓦爾攝
如今,打開淘寶、京東、抖音等電商平台,輸入“新疆非遺”,便有數百種產品扑面而來,從首飾、樂器、工藝品,到服飾、文具、美食……讓人目不暇接。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新疆4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商品在線銷售,這些非遺產品隨即成為炙手可熱的時尚新寵。
近年來,新疆各地以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為切入點,推進傳統工藝傳承保護與貧困村脫貧增收有機結合,探索出“非遺+扶貧”的文化精准扶貧新模式,涌現出一批優秀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及從業者,帶動了一大批貧困戶脫貧增收。
樂器工坊,彈出幸福生活
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加依村素有“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的美譽。“十步之內,必有工匠”是這個美麗小村庄的寫照——全村近半數村民都擅長樂器制作,其中包括1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5名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艾依提·依明家族四代做琴,是遠近聞名的“樂器王”,他先后將手藝教給了70多個徒弟。在黨和政府大力扶持下,加依村不斷壯大推廣樂器制作規模和文化品牌,打造出集樂器制作、樂舞展示、攝影影視於一體,旅游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相融合的天籟加依景區和龜茲文化樂器展示中心。村民們制作的獨它爾、彈撥爾等樂器遠銷全國,年均銷售3000多件。
隨著游客的蜂擁而至,充滿詩情畫意的加依村琴聲更響亮了。現在,加依村有90戶樂器制作專業戶,大家農閑時在家裡制作樂器,每戶靠制作樂器平均年收入5萬多元。
在墨玉縣喀爾賽鎮巴格其村,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買合木提·夏克開辦了非遺扶貧樂器工坊,主要從事新疆特色民族樂器研發制作及銷售,政府組織21位村民參加技術培訓,由他親自教授制琴技術。
托合提居麥·圖爾蓀巴柯曾是貧困戶,2018年進入扶貧工坊制作樂器,如今每月工資3500元。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扶貧工坊的樂器賣到了全國各地,僅2019年,工坊靠制作樂器實現銷售收入170多萬元。
而對非遺傳承人而言,“非遺+扶貧”不是解決輸血功能的一時之舉,它增加了傳承人的榮譽感、成就感,增強了文化自信,從而激發傳承的內生動力。
穿針走線,織出錦繡人生
“非遺+扶貧”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貧困地區發展致富走出的新路子,為帶動村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貧貢獻了文化力量。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新繡苑刺繡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萍,用5年時間讓農村繡品走入高端私人定制市場。合作社多次送繡娘們去杭州、上海等地學習技術,讓傳統跟上時尚潮流以爭取到高端客戶。去年,來自國內城市的私人定制刺繡服飾,給合作社帶來了20多萬元的收入。5年來,合作社培訓本地婦女2000多人,輻射帶動周邊縣鄉村2000多人靠刺繡就業、創業。
“從沒想過以前隻在家裡用用的手藝能走這麼遠!”古力夏提·托乎達爾火加原是普通的農村婦女,通過學習實踐,如今已是合作社骨干刺繡設計師,主做高端繡品。
今年,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陳萍組織繡娘們學習如何直播帶貨,參與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的“非遺購物節”,通過直播,繡娘們從幕后走到台前,傳播文化,真正融入市場。
留住手藝,傳承出新生機
在政府支持、各方合作之下,“非遺+扶貧”為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土壤,一些非遺產品在瀕臨困境之時重新煥發生機。
根登加甫是和靜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駐巴音布魯克鎮巴西力克村第一書記、“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長,同時也是一位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骨雕傳承人。2018年初,他來到巴西力克村,敏銳地捕捉到了村子位於景區的優勢,便將自己鑽研了20多年的骨雕、石雕技藝無償教授給村裡的牧民,讓普通的牛羊角、鵝卵石變廢為寶,成為旅游工藝品。
巴音布魯克鎮上的106名學員跟著根登加甫學習手工藝制作,並在當地開辦了骨雕石雕工坊。不少村民進入工廠工作或自主創業,他們的產品獲得了線上和線下買家的青睞,帶動了當地牧民致富。
今年27歲的阿卜杜克熱木·阿卜杜熱合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的第八代傳承人。為了讓土陶作品“活”起來,喀什地委組織部駐英吉沙縣芒辛鎮恰克日庫依村“訪惠聚”工作隊推薦阿卜杜克熱木到新疆藝術學院參加土陶制作創意培訓。
通過學習,他制作的土陶花色、造型、紋路更加受游客們喜歡了——原來一件土陶能賣200元左右,現在經過款式改良,能賣到500元左右。在他的帶動下,村裡願意學習土陶的年輕人日漸增多。最近,村裡還專門從景德鎮市定制了一個兩米高的電窯爐。相比傳統的土窯爐來說,電窯爐的操作更方便,溫度恆定,不但省力,而且燒制出的土陶質量也比原來更好。(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