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冬50号”小麦之父张正才:老骥伏枥 追梦金色麦田

2020年08月19日12:03  来源:新疆日报
 
原标题:老骥伏枥 追梦金色麦田

张正才在查看小麦的长势(资料片)。徐万里摄

在金色的小麦试验田里,79岁的张正才老人,佝偻着苍老的腰身,不辞辛劳地做着他的育种试验工作。

退休后,张正才放弃安逸的生活,全身心投入到新疆冬小麦育种工作中,并最终成功培育出适宜的优良品种。在这个秋季,他的身影就是田野里的最美风景。

让新疆人吃上好面粉

“一、二、三、四……这一株麦子有20多个分蘖,麦穗大、麦秆粗壮、抗病性好,估计亩产能达800公斤左右。明年再试种一年,如果性状稳定,就可以向自治区申报进行评定,成功后就可以大面积推广了。”7月21日,张正才老人仔细查看着试验田里种植的冬小麦。自豪和满足,洋溢在这位农业技术工作者的脸庞上。

在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山丹户村张正才的冬小麦试验田里,不同品种的杂交冬小麦染上了一层金黄色,颗粒饱满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每每看到眼前的这幅景象,张正才都会由衷地露出笑容。“它们就像我的孩子。”张正才说。

张正才先后就读于原新疆昌吉农业学校种植专业和原新疆八一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专业,毕业后一直扎根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当时新疆冬小麦品质差、产量低。我的梦想就是通过研究,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冬小麦,让人们能吃上优质面粉。”张正才说。

1999年,张正才退休后,说服老伴离开乌鲁木齐市的住所,来到玛纳斯县玛纳斯镇山丹户村。通过申请,玛纳斯县给他安排了4亩试验田,从此,张正才开始了选育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的研究工作。

“小麦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宝贝”

“当时条件很艰苦,遇到下雨房子里就漏水,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有。好几次,我都想回乌鲁木齐,可转念一想,我一走他连饭都不能按时吃,最终也就选择留了下来。”提起当年的生活,张正才的妻子王秀云说。

这些年,张正才跑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还通过各种方式在全国各地寻找产量高、耐低温的优良麦种。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张正才将全部积蓄和老两口每月的工资,都投入到冬小麦研究工作中。他说:“每次到县城,就到馕店买个馕,喝点白开水,从来不进饭馆,省下的钱,全部投到研究小麦上了。”

刚开始搞杂交选育工作时,试验田的灌溉等基础设施很简陋,一到农作物用水高峰期,灌水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给麦子浇水,我专门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和茶壶,一天要拉8车至10车水,再用茶壶一行一行地浇水,看着小麦出苗后,我乐得几天都合不拢嘴,这些小麦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宝贝。”张正才说。

“有一次,我们从乌鲁木齐过来看望父母,下午6点多钟了,他们连午饭还没吃,一直在麦地里浇水。远远地看着父母的身影,我们忍不住就哭了。”张正才的女儿张红说,她多次劝说父亲回乌鲁木齐安享晚年,可父亲坚决不同意,说研究不成功决不回家。

新的起点再出发

育种需要极其细心和耐心。每年播种后,张正才几乎天天都要详细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细之又细。收获的季节,他亲自下田,一株一株收割,唯恐出一点差错。小麦收获后,他便和妻子在家没日没夜地选种,为当年9月的播种季做准备。他说,选种要一粒一粒地选,选种出问题就会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

这些年,当地政府也积极为张正才的育种工作创造条件,为他的冬小麦试验基地打了水井,拉了围栏,另外又增加了6亩试验用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2015年,张正才终于成功培育出适宜新疆种植的优良冬小麦新品种“新冬50号”,其产量、抗病、抗冻、抗倒伏等多项指标,在当时全疆冬小麦品种测试中位居第一。此后,该品种在全疆推广种植逾20万亩。

2016年,张正才又开始致力于选育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的低糖小麦品种。目前,他选育的4个降糖杂交小麦品种,初步实现含糖量下降的目标。除了小麦,他还在研究葡萄、桃树等冬季不埋土、自然越冬新品种。

张正才的科研之路还在继续。“我还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选育出更多更好的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张正才说。

扶贫感言

张正才:为新疆选育最好的冬小麦品种,让新疆人吃上好面粉,这是我当年的梦想。现在,这一梦想实现了,我心里感到既骄傲又满足。相对来说,农村缺乏人才,这也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广阔舞台。伟大的事业,召唤着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带着技术、带着情怀投身乡村、服务和建设乡村。我已退休多年,但耕耘在小麦育种的田垄上,我依然有一种深深地被需要的感觉,我会在育种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奉献更好的良种,收获更多的快乐。(盖有军 徐万里)

(责编:杨睿、马亮)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