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新疆疫情防控一线的报道

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服务尽心 患者放心

2020年08月11日18:32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5床病人血氧饱和度78,呼吸35次/分,潮气量900,血压170/100毫米汞柱。”

“好,情况已知!速尿20mm,正压给氧,准备插管器械。”

8月5日凌晨0点30分,一阵急促的电话打到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教授那里,他一边接电话,一边穿衣服,同时通知了杜斌、郑瑞强教授。

15分钟后,三位教授已到病床前,亲自上手,肌松、镇定、插管成功,中心静脉管建立……经过近50分钟的抢救,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3位专家又把病区重点患者逐一检查了一遍,此刻已是凌晨3点45分。

乌鲁木齐市新一轮疫情发生后,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带着使命奔赴新疆,和广大医疗工作者勠力同心,科学开展同质化规范化救治,为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力量。

截至8月11日,已治愈出院确诊病例264例(含1例重型治愈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89例,累计353例。

以患者为中心——

邱海波:“担心大伙‘太专业’,重视了病情忽视了病人”

邱海波教授(右一)为患者鼓劲。冯领霖 摄

“把线解开,让患者自由活动,病房里的一切仪器都是为患者服务的,没有患者,连我们都是无用的。”7月25日,邱海波教授一边为患者解开仪器上的包装线,一边说。

当天,邱海波教授带队查房,走到ICU某床前,看到患者在床上移动时特别小心地举着右手,行动有些怪异。他仔细观察发现,原来患者右手上夹着指脉氧测定仪的夹子,而测定仪的连接线有些短,导致患者行动不便。

病房里的这台指脉氧测定仪是新仪器,包装线还整齐的缠绕着。邱海波教授绕到指脉氧测定仪前,俯下身子熟练的解开了包装线。

“看看我们的患者是多么可爱,你一个夹子夹在患者手上,人家也不问干什么用的,无条件的小心保护,生怕自己的不小心影响到我们的诊断治疗。”邱海波教授站起身来说,病人的依从,是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一定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要耐心向患者解释每一个治疗测定仪器的原理,要对得起患者的无条件信任和依从。

“我就担心大家‘太专业’,重视了病情忽视了病人,我们应该看得多一点,问得全一点,‘不专业’一点,拉拉家长里短,发现一些患者的需求,让患者不为杂事分忧,全心对抗病魔。”邱海波教授说。

及时回应患者关切——

康焰:“患者信任我们,要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康焰教授查房。冯领霖 摄

“7小时不上卫生间,你们哪个行?”7月25日,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们查完房后陆续返回院士工作站,只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还未露面,在等待间隙,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开起了玩笑。

时针指向18点40分,距离康焰教授查房已经过去了近7个小时。“抱歉久等了,缺乏时间观念,下不为例!”康焰教授姗姗来迟,脸上因长时间佩戴防护用具留下了深深的勒痕,后背上的防护服依稀可见仿佛地图轮廓的斑斑汗渍。

“康教授在病房里走了个遍,一床一床仔细查,从生命体征到病理指标,一个一个认真核对,仅教学查房就进行了五场,那真不是查房,那是五堂教学课。”陪着康焰教授查房的努尔医生说道。

查房过程中,患者们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病能不能治好”“会不会有后遗症”“康复后会不会受到歧视”,康焰教授不厌其烦,一个一个耐心解答,期间共答疑患者17次,遇到语言不通的患者,还需要进行翻译,就这样,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

“患者的疑问和担心得不到解决会影响治疗,我们是医务工作者有义务向患者解释说明。患者为什么要问我们而不是旁人,因为他们信任我们,要对得起患者的信任!”康焰教授说。

到病房里写“论文”——

杜斌:“不到病人身边我心里没底”

杜斌教授查房。冯领霖 摄

“7床主要通气支持、保证血压,5床今天插管,8床今天ECMO可以撤掉……”8月1日,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为患者们下达临床医嘱。身边的医生们都说,杜教授给的医嘱总是清晰明确,杜教授查房总爱“刨根问底”,他常问为什么?有什么依据?他总说,不能因为用药而用药,要有充足的客观指标支持。

杜斌教授有一大堆头衔:亚太重症秘书长、协和医科大教授……但他最看重的是医生这个头衔,离不开的是病房。“我不到病人身边心里没底,有些事必须自己去做,听汇报那是捕捉目标,有重点的关注,病人病情的变化必须通过细心的观察。”他说。

来到乌鲁木齐后,有了几天的临床积累,杜斌教授便开始着手写论文。每天查房结束后他便默默地走到院士工作站的一个角落里坐定,安静地在一张A4纸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参数、认真分析比对。

“没有可靠的临床第一手资料,你就别写论文,论文是用来指导临床的,在办公室里看着资料写论文,我不敢,我怕把指导变成误导,作为医生我离不开临床,离不开病人。”杜斌教授说。如此便能理解他为什么每天深入病房,有时刚从病房出来又折回去了。

对患者高度负责——

郑瑞强:“病人的奇迹是医生守出来的”

郑瑞强教授(右一)转运急症患者。冯领霖 摄

“准备插管器械。”8月2日,作为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值班医生的郑瑞强教授接到ICU报告某床情况紧急,他一边奔向病房,一边命令道。镇静、肌松、插管连接……郑瑞强教授亲自操作,连接手法娴熟自信,一系列流畅的动作下来,他已睡意全无,等插管病人稳定通气后,他又逐一查询了一遍患者们的情况。

从武汉到黑龙江,再到乌鲁木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副院长郑瑞强一刻没有停下脚步,哪里有疫情他就冲锋在哪里。到乌鲁木齐后,郑瑞强教授领受数据核对工作,每日查房后,他总是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医生李大伟对当天变化的数据逐一核对,每次核对总是一两个小时,他知道这些数据容不得一点失误发生,必须真实无误。

查完房已是凌晨五点,回去睡到七点,郑瑞强教授又出现在了病房。“病人的奇迹是医生守出来的。”被问及为何如此勤勉?他回忆起刚到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时,在ICU病房里守了一个急性脑膜炎的孩子八天八夜,将他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现在孩子已经上了大学。

“守护病人是医生的职责,病人的康复是对医生最大的褒奖。”郑瑞强教授疲惫的神情中露出一丝自豪和喜悦。(萨妮娅 冯领霖)

相关链接

专题: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新疆在行动

(责编:萨妮娅、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