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夏天:“我和妈妈共战疫”

2020年08月08日12:30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2020年7月,他17岁,是一名高三学生,乌鲁木齐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告别了高考冲刺的课堂,每天应接不暇的网课,是他逐梦大学的阶梯。利用课程间隙,他报名成为志愿者。

2020年7月,她42岁,是一名从业23年的白衣天使,乌鲁木齐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她好好陪伴儿子的承诺,每天12个小时将自己裹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以柔弱的肩膀扛起疫情防控的重担,只希望像儿子一样的孩子们能有一个可以正常生活的安心环境。

他叫童梓峻,她叫唐青,他们是一对平凡的母子。面对突然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他们在各自的位置上,努力生活、努力应对。

这个夏天,他以行动诠释,“我和妈妈共战疫!”

疫情又至 陪伴承诺再次延期

唐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干部保健中心护士长。2020年,对她来说有些小特殊,7月刚刚升入高三的儿子还有最后一年的冲刺,“未来,他会有自己的生活,他会离我越来越远。”

自认为看得开的唐青,却暗暗下定决定,在儿子升入大学前,一定要好好陪伴,享受这屈指可数的“母子时光”。年初突然而至的疫情有些打乱节奏,在结束了医院的坚守后,唐青安慰自己,“还好,还有时间。”

7月16日,离家前,唐青和儿子约好下班后一起去艾灸。当天18时20分,刚刚完成交接班的她突然接到了到门诊集结的通知。

从参与搭建门诊楼前的四座帐篷医院,到接班全科医学中心非发热患者的核酸标本采集,再到返回帐篷医院梳理工作……一顿忙碌中,唐青只来得及给儿子发了一条“我要加班,下课自己回家”的短信。

疫情当前 我们都是哪里需要哪里钉的“螺丝钉”

留守医院的日子,唐青和9名不同科室抽调来的同事,“坐镇”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帐篷采集点,为所有前来医院的群众采集双抗和核酸。

面对采集数量的压力,为了尽可能高效的工作,在34度的高温天气中,众多医务人员就像商量好一样,原本工作4小时就可以脱下的防护服,她们一捂就是6至8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卫生间,不断挑战着生理忍受的极限。从上午8点半,到晚上9点,生生把需要一天三换的防护服挨成了一天两换,一脱衣服,袖管、裤款就像打开了阀门的自来水龙头。

曾切除过甲状腺肿瘤的唐青,几年前又患上了胆囊炎,不规律的饮食,高强度的工作,让她身体逐步透支。8月3日下午,她的慢性胆囊炎突然急性发作,剧痛无比,可她硬是咬牙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直至服务完当天排队的患者才去服药。

“这次疫情让我最感动的是,高强度工作之下大家的凝聚力和发自内心的相互关心,其实在帐篷医院组队前,我们很多人是不太熟悉的。”提起自己返回岗位后,同组护士们埋怨自己不多休息一会的“碎碎念”,唐青心里却是满满的感动。

“疫情当前,我们都是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说起自己和同事们的共识,唐青的笑容很温暖,“成为护士,就是为了守护,守护家人、守护患者,守护那些能够不受病魔威胁,快乐的笑容。”

“疫情改变生活,我在其中成长”

时间回到被妈妈“放鸽子”的那个下午,童梓峻起初是真的不开心。

坐在出租车里,听着司机师傅一条又一条语音中透露着要“封闭”的消息,妈妈的加班突然有了被谅解的理由,“她是护士,又是党员,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

上网课,每隔一天,在凌晨和妈妈简短地发发微信,传张图片,知道母亲在为什么忙碌的童梓俊,保持着这样的沟通频率,可心里却好像总有簇“蠢蠢欲动”被压抑着的小火苗。

直到得知社区招募志愿者的消息,这簇小火苗终于找到了释放的方向——我也想像妈妈一样,为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一分钟电话,征得母亲同意后,童梓俊如愿穿上了志愿者的红马甲,佩戴上了亮明身份的团徽,在社区干部的安排下开展起志愿工作。

每天三次测量体温,网课结束后为居民买菜送药,协助小区全面消杀……

同样34度的高温,同样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同样带着包裹严实的护目镜和口罩,两个小时的志愿工作告一段落,身上的T恤、裤子就像洗衣机里忘了甩干的湿衣服,可童梓俊的内心却是雀跃的,因为他感觉到了和妈妈并肩作战的骄傲。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也在疫情中成长。”童梓俊说,志愿者的工作丰富了原本单一的学习生活,他认识了认真负责的社区干部,结识了热情开朗的民警大哥,志愿团队中既有在校大学生,也有年纪相仿的同龄人,每天和大家一起奔波于小区的角角落落。辛苦之余有着更多的感动,居民们的一句感谢,一个微笑,都是他继续下去的动力。

一转眼,日历悄然跳至8月6日,从盛夏到立秋,母子两已经分开20天了。有时,17岁的他会仰望天空,无声地说着,“妈,照顾好自己,我和你一起并肩作战。”(夏莉涓)

(责编:李龙、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