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碧空如洗,气温超过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吴岚和她带领的85名同事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天气。
在新华南路片区,86位医务人员裹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中,面对长长的队伍,娴熟地拿棉签,取样、留样、保存。这一天,他们的数字很“幸运”——早上6点出门,下午6点回医院,为6个社区的居民完成了核酸检测。
在这个“666的幸运日”,大家头天夜里睡了2个小时,连续工作了12小时。
然而,这一天还没有真正结束。其中一个社区流动人口较多,有应采未采的居民,另一个社区有一座用来集中隔离的酒店、一栋集中封闭的居民楼。晚上八九点,队伍再度集结,这次是入户检测,队员们冒着高风险挨个采样,直到7月28日凌晨2点半,采样全部完成。
每个人都已习惯披星戴月,早起晚眠。这支由8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核酸检测队伍,是自治区人民医院核酸检测队伍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另外,队伍中还有来自新疆交通医院的30名志愿者协助工作。人数多,所以任务也最重,负责检测的社区不但大,而且分布零散,考验着所有队员的体力与耐性。
从7月17日开始,这支核酸检测队伍正式上阵,听从调配,走过了全市各区。一开始,吴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社区分散,物资分配不均匀,运送物资太辛苦;队员来自不同科室,配合不熟练……86个人动辄凌晨一两点结束工作。
队员们迅速调整和学习着。“现在好了。”吴岚说,“速度快,业务熟练,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下午六七点就能完成检测,而且完成得很出色。”吴岚举例说,平均而言,全队一天大概采集近1.4万个样本,前两天,一个6人组成的小分队,一天竟采集了1500个样本。
走上正轨后,每天的工作程序大致固定。大约凌晨2点左右与社区工作人员协调安排完毕,早上6点半起床,7点集合,有序进入社区,采样、转运、消杀。
日复一日,一进社区,所有成员高速运转。尽管不缺防护服,但为了避免重复穿脱、消毒的繁琐过程,所有人都尽力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连续几小时作业,坚持得越久,他们就越觉得抢到了时间。
队员们学会了面对挑战,几乎每个小区都有居家隔离以及行动不便的居民,队员们必须入户采集核酸标本。许多老旧小区没有电梯,穿着防护服,提着采样物资,拖着已透支的身体一层层爬上5楼、6楼是什么体验?
仿佛要命的体验。
吴岚看到,负责转运标本的年轻同事中暑晕倒,原地休息后回到岗位;负责采样的同事连轴转结果病倒,硬撑着想参加第二天的检测。她实在不忍心,把她拦了下来。
她心疼无比,但工作必须继续。一天结束后,队员们也喊累,话虽如此,大伙儿都抱着拼了的心态。医院后方的同事们明知道他们在前方的辛苦,依然抢着报名,想跟他们并肩作战。吴岚觉得自己拥有最好的同事,大家彼此打气,总能干劲十足地投入新的一天。(邢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