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摇床 赓续新疆乌苏市民族团结佳话

2020年06月10日11:42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在新疆乌苏市九间楼乡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的农耕文化园里,有一张摇床静静地陈列在民俗馆里。摇床框架上红蓝相间的油漆还很清晰,只是床板被磨的光亮露出木质条纹,晃动摇床依然坚固没有一丝的松动。

2018年年底,九间楼乡筹建农耕文化园,收集各类老物件,作为摇床的主人,乌苏市自然资源局九间楼自然资源所所长居来提·托依白克心中虽然有些不舍,但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摇床的故事,居来提还是决心把摇床捐献给农耕文化园。

2019年春天,居来提从小弟弟海拉提·托依白克家找到已经闲置一年多的摇床,送到了农耕文化园。

27个孩子一个“家”

“我家姐弟六人,我排行老四,我和大弟弟使用摇床的事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的小弟弟海拉提出生时,我已经6岁了,我记得那时经常用摇床看护弟弟。”居来提说。

海拉提使用摇床不到一年时间,邻居王具珍的儿子周海洋出生了。“他们找到父亲借走了摇床,当时我还很舍不得。”居来提说,从那以后,摇床就在九间楼乡詹家村、邢家村传开了,谁家有出生的孩子,总会想到借摇床用一段时间。

“我家儿子、女儿出生时,都用过摇床。”九间楼乡詹家村村民张宜秀说,摇床给家里减轻了很多工作量,所以摇床不管到了谁家,都被仔细地使用着。

2017年4月6日,海拉提的女儿阿鲁瓦·海拉提出生了。想起儿时用过的摇床,经过多方打听,摇床在詹家村村民哨子堂家中。就这样,摇床在两个村里传了30多年,又回到了原点——海拉提家。

贾荣霞是九间楼乡副乡长。她告诉笔者,摇床在九间楼乡詹家村、邢家村被传借使用过。每次,贾荣霞和村干部在走访中,都会留意问一下村民,家中是否有人使用过摇床。

原来,从居来提算起,到他的小侄女阿鲁瓦,一共有27个人使用过摇床,其中有汉族孩子6人,哈萨克族孩子12人,维吾尔族孩子4人,回族孩子5人。今年他们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年龄3岁,这些数据都被写在了摇床的简介上。

旧摇床传递新风尚

“这摇床是我爷爷年轻时找人制作的,算下来,有70年了。”居来提说。1976年,居来提的父亲托依白克来到九间楼乡工作,他们一家便在九间楼乡定居,也开启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邻居陈敬宇比居来提大一岁,因两家相隔不到200米,两人从小就玩在一起。1988年,16岁的居来提认了陈敬宇的父亲陈怀强为干爸爸,从此,两家人亲密的像一家人似的。2014年,陈怀强搬迁至内地生活,可是居来提一直牵挂着陈怀强。“我还经常给他打电话,询问身体情况。”居来提说。

今年68岁的詹家村村民张宜秀的一儿一女,小时都是在摇床里长大的,现在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居来提便经常去到张宜秀家看看有什么要帮助的。

受到哥哥的影响,弟弟海拉提也将詹家村村民王具珍认做干妈妈。

王具珍的儿子周海洋与海拉提相差一岁,因为年龄相仿又先后用过摇床,两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弟。每次王具珍给儿子做布鞋,都会给海拉提也做上一双。时间长了,海拉提把这个经常给自己做鞋穿的阿姨叫做干妈。

像居来提兄弟二人这样,在九间楼乡默默地开展着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的人和事还有很多,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传递着民族团结和谐友爱的新风尚。

小摇床彰显大文章

九间楼乡农耕文化园建成于2019年8月,随同小摇床进入九间楼乡农耕文化园的物品,还有400多件。

九间楼乡农耕文化园分为4个部分,包括农具馆、民俗馆、群众智慧馆、体验馆。文化园建成开园以来,以独特的农耕文化元素吸引着大批的人群来此观摩学习,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攒足了“人气”,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古老农耕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工作、红色教育、民族团结、党风廉政建设、传承中华文华同频共振,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打卡基地。

对于建九间楼乡农耕文化园的初衷,乡党委书记郝帅说,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户会将家中不再使用可以变卖的铁器当废品变卖了,木质材料的就逐渐损坏,这些物品丢弃将无法找回复原。而每一件物件里面都凝聚了先辈的智慧和汗水,保护好这些有代表性的农器具,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老物件保护传承下来,让我们的后代讲了解农业的发展史、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据了解,这些“老物件”都是由九间楼乡村民主动捐赠,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或奋斗、或励志、或团结、或节俭、或美好、或浪漫。(姚明)

(责编:吐孙那衣·艾先、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