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拧紧农业节水“阀门”之后

2020年04月22日11:14  来源:新疆日报
 
原标题:哈密拧紧农业节水“阀门”之后

2019年1 月开始,新疆哈密市全面推行农业水权水价改革。通过二轮承包土地农业水权确权颁证、落实自治区农业水价政策、建立节水奖补机制、实行地下水井电双控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严格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和定额管理制度。

哈密市拧紧农业节水“阀门”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地下水位15年来首次回升

“2019年哈密市山南区域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了1.3厘米。这个数值虽然不高,但是对于哈密水资源修复具有非常大的意义。”4月13日,哈密市水利局副局长、哈密市水政水资源管理中心主任吴红芳满脸欣喜。

哈密市水资源匮乏,是全疆最缺水的区域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二分之一。加上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农业水土开发,造成哈密盆地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更是连续15年下降。

去年1月,哈密市在全市推行农业水权水价改革,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明晰农业水权,建立二轮承包土地农业水权制度,并颁发农业水权使用证书,全面推行“定额收费、超定额加价”制度,多用水、多交钱。对机电井实行井电双控,通过控制用电量实现控制抽水量。

为了准确掌握地下水位情况,哈密市水利部门每年都会开展地下水位监测。今年3月3日至7日,哈密市水利部门组织专业人士对93眼监测井地下水埋深进行了监测。监测发现,因为伊州区大泉湾乡休耕面积比较多,地下水位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回升1.15米。

去年11月,全市又开展了农业用地清理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共清退农业用地45万余亩。今年哈密市预计灌溉面积117万亩,其中伊州区65.61万亩。

“因为农业水权水价改革是从去年初开始推行,农业土地清理整治工作从去年11月开始推进,已经进入非灌溉期,所以今年地下水位回升与去年推进农业水权水价改革有直接关系,到明年3月再次测量时,土地清理整治工作取得的效果才能体现。”吴红芳说。

现有耕地寸土变寸金

4月14日,走进哈密市伊州区大泉湾乡,记者看到小拱棚里种的西瓜已经长出了好几片叶子;连片的棉花地里,“庞然大物”在犁地播种,田间地头只有几个农民在耕种。

大泉湾乡是哈密市水权水价改革和农业用地清理整治的“主战场”,也是农业水权水价改革后效果最为凸显的地方,实现了节水、增效、增产、增收,种植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该乡原有23.76万亩耕地,2019年退耕10万余亩,今年可耕种的有6.6万亩。大泉湾乡曾以种植棉花为主,但是棉花耗水量大,每亩定额的420立方米水不够用。“去年,给我分配了107亩的用水量,但只种了70多亩,因为那些水只够种这么多。”4月14日,大泉湾乡大泉湾村农民卞继祥说。

以水定产,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经济效益好、耐旱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成为了首选。

“去年,为了让农民减地不减收,我们积极引导农民尝试种植耐旱性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增加了23种。”大泉湾乡党委书记何忠东说。

在去年的基础上,大泉湾乡总结经验,因地制宜,今年规划出“黄绿红白”4个产业带。

何忠东介绍,“黄”是以黄芦岗为主的玉米种植带,“绿”是以大泉湾村、兰新村为主的西瓜种植带,“红”是以二道城村为主的辣椒种植带,“白”是以三道城村、圪瘩井村为主的优质棉花种植带。

“按照乡里的规划,我今年流转了近千亩地,只种辣椒。按照去年的价格,一亩能收入5000元,目前已经与企业签订了协议,收入肯定比去年种棉花高。”正在辣椒种植地铺膜的卞继祥自信地说。

在不到原来30%的耕种土地上,如何“生出”更高的产值?何忠东说,打造小而精、精而优的产业,让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方式转变,让寸土变寸金。

“这两年,全市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各区县哈密瓜、西瓜、食葵等特色农作物发展速度加快,旱作节水、间作套种、精量播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统防统治等主推技术深入推广,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哈密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科科长殷国江说。

就业打工保障农民减地不减收

农业水权水价改革的推进,让哈密市的农民可耕种土地越来越少,从田间地头走出来他们要何去何从,如何保障他们减地不减收?

记者发现,在伊州区各村村委会信息栏上最显眼的地方,都会张贴出企业的用工信息。

“从去年开始,我们一直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摸排,加大就业宣传力度,带着有就业意向的农民参观用工企业。我们通过各村委会第一时间将用工信息提供给农民,希望能给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伊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工科科长马颖说。

2019年,伊州区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长期稳定就业2077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35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75%。今年一季度,对接岗位2200多个,近500人实现就业。

“摸排中发现,很多农民都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为了做到人岗匹配,我们从去年开始加大培训力度,根据岗位集中开展线上线下培训。”马颖说。

“把家里的30亩地都流转给了村里,我现在在哈密焱鑫铜业有限公司当工人,有稳定的收入还有五险一金,妻子也找到了工作,我们两人每月有近6000元的工资。”三道城村村民俞池说。

有就业意愿的农民走出去实现了就业,不愿走出去的农民呢?“现在我依然在家门口种地,但比起自己种,收入却增加了不少。”三道城村村民刘继金望着已经铺好膜的地笑眯眯地说。将自家土地流转后,刘继金成了自家地的“打工仔”。

“去年我们在各村成立了18个服务队,一到用工季节,服务队就整装出发,虽说是灵活就业,但人均年收入能达到1万元。我们还鼓励有种植经验的农民带着技术去南疆承包土地,自己增收也能带动当地增收。”何忠东说。(热依达 张瑞麟)

(责编:杨睿、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