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

——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生态建设综述

2020年08月28日22:02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航拍五家渠市一隅(资料图片)。李华北 摄

曾经,这里是五家人一条渠的亘古荒原、茫茫戈壁;如今这里是“首府之肾”,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多年来,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职工群众在这里建起广袤绿洲,续写了生态建设新篇章。

传承光荣传统 戈壁荒漠变绿洲

从小块绿地,到万顷良田,到广袤绿洲,连绵起伏的绿,生生不息的绿,赋予戈壁荒漠无穷生机与活力。既要当好“戍边卫士”,也要当好“生态卫士”的庄严承诺,让投身六师五家渠市生态建设的干部职工始终守卫着这片绿洲。

风沙频繁,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问题突出,在六师五家渠市各团场中,分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团场就有10个,其中北塔山牧场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

守边戍边,必须建起一个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按照兵团党委“开荒到哪里,种树到哪里,三年成林,四年成荫,人植百棵树,队造十亩林”的生态建设要求,六师五家渠市干部职工大力植树造林、兴修水利、防风固沙、排盐治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工程,有效地改变了上千年来沙进人退的历史。

如今,在垦区大地上,一个个新型农牧团场、一座座军垦新城、一个个现代化的生产基地相继建成,原来分散在戈壁中的小片“绿洲”连片成新绿洲,大规模改变了六师五家渠市的生态景观。

多年来,六师五家渠市坚持实施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工程,完成甘莫公路道路林建设和沿线高标准农田林网化造林;结合城镇绿化建设,大力开展团场、中心连队道路和居住区绿化、道路林建设,做到了林木连片、快速成景。

推行绿色发展 绿色城市更宜居

午后,漫步在滨河公园,林间鸟语花香,河面波光粼粼,一缕微风送来阵阵清凉。

“每天我都会来这里散步,这里的环境很美,也很安静。”五家渠市市民李建说。

然而,几年前这里还弥漫着浑浊与恶臭,曾经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使滨河公园民怨滋生。

今年62岁的刘豫安,在滨河公园旁生活了半辈子。他说,小时候经常在猛进干渠里游泳、戏水、捉鱼,后来修建了滨河公园,景色很美。但前几年,这里却到处臭气弥漫,经过的人都要掩鼻而过。

他回忆,当时滨河南路路边水渠有多个未经任何净化处理的排污口,尤其是东侧养殖户将垃圾、粪便全部排入渠道,水渠里青苔遍布,蚊蝇滋生,水质污染很严重。

从环境优美的景观带,到散发恶臭的污染河,滨河景观带的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五家渠市加大滨河公园环境整治力度,对承办的相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职责分工。市政府实施并完成滨河景观带的C段和D段工程,滨河水系全线贯通,并在滨河末端实现与东干渠的汇流;对滨河景观带进行疏通和河道清淤,对假山狭窄河道扩大过水流量,使滨河以往“有进无出”的死水成为“上进下出”的活水。

看着如今的碧水绿树,刘豫安深有感触:“滨河景观带是五家渠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不仅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才不枉负了这般美景啊!”

爱绿植绿护绿 一代接着一代干

在六师五家渠市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植绿护绿人。他们坚守在沙漠边缘植树造林,一代接着一代干,书写了一曲曲人进沙退的壮丽诗篇。

2006年,新林木业有限公司落户红旗农场,开始实施20万亩林板一体化项目。从此,该公司组织植树大军向茫茫戈壁进军,奋战14年,种植5万亩速生杨,做到了人进沙退,绿树成荫,有效改善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生态环境。

从2006年到现在,该公司投入2亿元,先后引进了俄罗斯杨、北美杨、银新杨、辽宁抗虫杨等树种。目前,速生杨已经陆续成材。随着速生杨陆续成熟,一亩地的经济效益可以达到2万元。”

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一个坚持为沙漠披绿的人,他就是76岁高龄的马献民。他十多年如一日,吃在沙漠,住在沙漠,干在沙漠,不仅种活了1500多亩梭梭林,还在林下种起了大芸,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000年,马献民与农场林业部门签订了一份委托管理书,承包管理5000亩沙漠。面对漫漫黄沙,家人极力反对,而马献民却干得热火朝天,他自己盖房子,建羊圈,把生活的必需品全部搬到了沙漠里。10多年过去了,梭梭林面积扩大到1500多亩,他的羊群每年保持存栏100多只。

2009年,在专家的指导下,马献明开始种植大芸。大芸从种到出苗,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2012年春天,马献民在种植梭梭回来的时候,发现3年前埋在梭梭根下的种子出土了。

家人建议赶快挖出来卖个好价钱。可马献民想到,挖出来卖了固然可以直接见到效益,可这不能长久持续发展,自己还得去买别人的种子,为什么不能自己留成种子,扩大种植规模。

马献民说服了全家人,当年收回了5公斤种子,按当时的市价,可以卖十多万元。之后,马献民用自己回收的种子,将大芸种植面积扩大到800多亩。

望着茂密的梭梭林,马献民说:“这就是我的梦想,在有生之年,为农场的生态建设,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我觉得值了。”(张琳琳)

(责编:杨睿、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