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與創新中,演繹別樣木雕人生
“給枯枝朽木賦予生命,通過雕刻演繹著我們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也一直在堅守和創新的路上。”新疆庫車市牙哈鎮塔格瑪克村村民吾買爾·熱合曼說道。
吾買爾·熱合曼多年前還是木工,因其自幼受家庭氛圍熏陶,對木雕事業也情有獨鐘,吾買爾·熱合曼於35歲時開始不斷學習、鑽研,正式學習木雕技藝。
在庫車市牙哈鎮的一間木雕工作室內,今年剛滿50歲的吾買爾·熱合曼,正神情專注地緊握刻刀,按照提前描繪好的線條,一下下鑿刻著眼前的木板。手舞刀具、汗珠滑落、木屑紛飛.....,木頭上的圖案紋路逐漸明了。兒子凱迪爾旦·吾買爾在旁邊看著學習,父親手中刻刀所至,木屑紛落,原本一塊廢木頭在吾買爾·熱合曼的手裡煥發了生機。
“我父親做木雕15年了,我平時在家會幫他一起做,在這個過程中我和爸爸的感情越來越好了,我會把這個手藝傳下去,這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提起自己這個痴迷於木頭父親時,凱迪爾旦·吾買爾總說,父親不善言辭,可一談起木雕,他的眼裡閃現出別樣的神採。
吾買爾·熱合曼與父輩們相比,懷著同樣的堅守傳統木匠技藝之使命感,卻有著不同的新鮮而獨特的視角。為了讓它擺脫原有的困境,跟上時代潮流,吾買爾·熱合曼嘗試讓更多的枯枝朽木、葡萄藤等原本不宜做木工的材料,更多的參與到他的創新中來。
腰部力量下沉、右臂前傾、右手緊握雕刻刀用力,一鑿一鑿,小的物件也要鑿幾千次次以上才能成型。大一點的作品則需要吾買爾·熱合曼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大約半個月才能完成。“手工木雕要時刻注意做好減法,少一刀,作品的立體感、圓潤程度都會大打折扣。作為手工藝人,作品是要流傳下去的,更要負責。”吾買爾·熱合曼說。
他帶著筆者走進他個人的木雕陳列室,木架上各種靈動擺件、木質小桶、動物形象等令人目不暇接﹔木架下邊,吾買爾·熱合曼向我們展示他花費數月時間雕刻出的桌椅板凳和桌上的各色陳列。“舊木頭”在傳統與現代交融中展示著“新魅力”,在他搭建的新橋梁中碰撞出有趣的火花。
他說,一件木雕作品的好壞與很多因素有關,而原料是最重要的基礎。吾買爾·熱合曼的作品一直選用產自天山腳下的核桃木、楊樹、柳木等,木材木質堅韌、強度較高,適宜制作木雕作品。空閑時間,他總是在各地挑選木材,之后的切割、自然風干、分片等程序也要親自把關。根據木材考慮繪圖,通過多年積累,他能夠根據需求熟練准確地繪制出一張張雕刻圖紙,再將圖紙蒙在木板上,鏤空多余的部分,然后精雕細琢。
在吾買爾·熱合曼的刻刀下,一些不起眼的樹枝和樹根被賦予了藝術價值。隨著科技的進步,吾買爾·熱合曼也與時俱進,購買了一些電動工具,對木雕工具進行升級,加上其獨到的刀刻功夫,雕刻出的產品也更為精湛。經多年磨煉,雕刻技藝日趨精進,也經常給親戚、朋友雕刻各種木質底座、桌子、椅子等手工家具。
近些年,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普通群眾也開始將木雕作品用在自家建筑裝飾上。這不但堅定了吾買爾·熱合曼這份技藝的信心,也讓他創作之余,思考如何將傳統木雕進行轉型。他表示,木雕藝術表達的內容應隨著時代發展,演繹新生活,用“老藝術”說“新話”,縮短民眾與傳統技藝的距離感。
近兩年,吾買爾·熱合曼制作的家具、裝飾品、手把件、玩具等在廣州、上海等各大旅游景點進行展陳,木雕的形式搭配頗具地域特色的新疆風味,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他了解到了傳統手藝的魅力。
庫車市牙哈鎮下派干部李俊哲說:“吾買爾·熱合曼做這個木雕有十多年了,他很喜歡做這件事情,自學成才,我們也鼓勵村裡有手藝的人發展自己的產業,通過自己的特長改善家庭生活條件。”(劉雪梅 張瑞麗 黃順鎮)
來源:庫車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