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塔裡木盆地南部的新疆和田市吉亞鄉艾德萊斯村,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一幢土黃色的磚房內,吱吱嘎嘎的聲音在午后不絕於耳,走進村民麥麥提敏·努日家艾德萊斯綢傳統手工工藝編織間,隻見他熟練地揮動梭子、踩下踏板,古老的織布機“吐”出精美的艾德萊斯絲綢。
村民揮動梭子織艾德萊斯絲綢。沙依甫加瑪勒攝
麥麥提敏是艾德萊斯手工藝傳承人之一,10歲跟著他舅舅學織艾德萊斯。說起艾德萊斯綢,麥麥提敏打開了話匣子:“艾德萊斯綢是一種古老的絲綢,就像彩虹或者孔雀羽毛一樣漂亮,這種絲綢從古至今受到維吾爾族婦女的喜愛。2008年,傳統的艾德萊斯綢制作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艾德萊斯絲綢。沙依甫加瑪勒攝
雖然別家已經廣泛使用紡織機,麥麥提敏一直堅守著古老手工編織艾德萊斯絲綢的技藝,受麥麥提敏的影響,他的家人也都加入到手工編織艾德萊斯綢的行列。教家人編織技巧時,麥麥提敏總要不厭其煩地叮囑:“紗上的圖案要對齊整……要按布局配色……編織時不能有半點馬虎!”
古老手工編織艾德萊斯絲綢。沙依甫加瑪勒攝
以前織出的艾德萊斯綢就是一塊綢子,顧客各自買回去做成連衣裙穿。隨著艾德萊斯產業的發展,不僅在顏色和圖案上有了改進,在編織方式上有了機械編織器,設計創作了很多衍生產品,如領帶、錢包、遮陽帽、手提包、背包、抱枕等。絲綢廠和絲綢編織合作社陸續建立,村民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商鋪裡挂滿了不同花色的艾德萊斯綢。沙依甫加瑪勒攝
走進村民阿瓦尼莎·亞森家中,阿瓦尼莎正在編織機器附近不時走動,雙眼緊盯著織機上移動的絲線。
“傳統的絲綢手工制作需要煮繭、抽絲、扎染、手工織綢等工序,全由一個人完成,一個月才能做成一件衣料。”阿瓦尼莎告訴記者,如今,有紡織機可以更快生產,每道工序有專人負責,效率很高。
相比復雜的手工織造,機織要容易得多,普通人半年不到就能成為熟練工。據了解,為解決貧困家庭就業,北京援疆指揮部擴大幫扶力度,擴建艾德萊斯絲綢在吉亞鄉的大規模發展。農戶家裡的編織機平均一台9500元,農戶隻需出資3500元,剩下的6000元由政府出資,這解決了很多農戶想從事絲綢產業、卻沒有啟動資金的難題。
“艾德萊斯村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人均耕地隻有0.6畝地,我們大力發展艾德萊斯產業,目前全村有80多戶,將近1/4的村民都在從事艾德萊斯產業。”新疆工程學院駐吉亞鄉艾德萊斯村“訪惠聚”工作隊副隊長余曉峰介紹說,艾德萊斯產業已經成為艾德萊斯村的一個主導產業,為鄉村振興打牢產業基礎。
阿瓦尼莎在編織機器上盯著移動的絲線。沙依甫加瑪勒攝
哐、哐……阿瓦尼莎操作的織機又響了起來。“我們一家四口都會織艾德萊斯絲綢,一人管理兩台機器,月收入6千左右,現在的生活就像艾德萊斯一樣色彩斑斕。”阿瓦尼莎滿臉笑意地看著機器上五顏六色的絲線一點點變成了精美的圖案。(那衣 沙依甫加瑪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