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改善讓更多生物落戶新疆

2021年04月23日17:25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生態環境改善讓更多生物落戶新疆

萌萌的伊犁鼠兔、冷艷的哈巴河翠雀花、俏麗的明鐵線蓮……這些都是近年來在新疆發現的新物種,這樣的發現還在不斷被刷新。

隨著新疆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越來越多的珍稀動植物得以與人類共享家園,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物大家族不斷“添丁進口”

4月20日,博湖縣林業和草原局傳來喜訊,由科研人員組成的調查隊在對博斯騰湖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新發現11種鳥類,刷新了博斯騰湖鳥類記錄。而在半個月前,植物愛好者在新疆發現的3種翠雀花新種(布爾津翠雀花、尼勒克翠雀花和哈巴河翠雀花),經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分類學家王文採鑒定,被認定為世界上從未記錄過的植物新物種。加上此次發現的3個翠雀花新種,新疆目前已有翠雀花屬32種及3個變種。

在新疆,生物大家族正不斷“添丁進口”。

在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標本館裡,10萬號各類標本被仔細歸檔、保存。

4月20日,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標本館副館長、副研究員李文軍正在一堆標本裡忙碌。這些標本有很多是新疆特有物種,最終將被錄入正在建設中的中亞干旱區數字標本館,為全世界研究新疆物種多樣性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便利,每年電子標本館的下載量達到50萬次。

據介紹,新疆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孕育了豐富而獨特的生物物種,僅新疆天山就有野生動植物3000余種。其中,珍稀瀕危動植物近500種、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植物71種、特有種149種、鹽生植物210種。其中不乏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觀賞花卉、經濟果木、農作物近緣種及特色藥用植物等。

保護區成為珍稀物種庇護所

之所以有如此多樣性的物種分布,和新疆特殊的地理構造息息相關。李文軍介紹,以天山山地為例,因為構造特殊,在新生代第四紀冰川來臨之時,天山山脈的谷地和盆地成為物種的“最后避難所”,很多物種在此地得以保留並進一步演化出新的物種,造就了新疆物種的多樣性,這也是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被稱為我國生物多樣性“搖籃”的一個重要原因。

豐富的物種是自然天賜,如何保護卻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曾經因為捕獵和環境問題,普氏野馬一度在原生地准噶爾盆地消失。

普氏野馬是擁有6000萬年進化史的活化石,目前全世界僅存2400余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了保護這一珍稀物種,1986年,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成立,在引進24匹野馬的基礎上,成功繁育了6代760匹野馬。

2001年,27匹野馬被放歸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這是我國首次野馬野放試驗,普氏野馬終於回歸原生地准噶爾盆地。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楊建明介紹,目前,中心有野馬477匹,其中野放種群267匹、半散放種群113匹、圈養種群97匹,是世界上野馬數量最多的野馬繁殖基地。

在溫泉縣新疆北鯢科研宣教中心,素有“活化石”之稱的孑遺物種——新疆北鯢正在呵護下成長。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在過去幾年間不僅種群數量有所增加,還在人工環境下自然產卵。1997年,自治區級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成立,並於2017年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

據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統計數據顯示,新疆現有自然保護區28個,其中:國家級15個、自治區級13個。保護區主要涵蓋森林、灌叢、草地、荒漠、濕地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這些保護區成為新疆特有珍稀物種的庇護所。

管理法規筑牢生態保護紅線

保護區重在“保護”,通過實行最嚴格的“紅線”,以確保區域內的動植物不受人類干擾。

2017年,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目前,艾比湖濕地、塔裡木胡楊林等一批自然保護區頒布制定了自然保護區管理法規,實現了“一區一法”,切實提高了新疆自然保護區法治建設水平。

如果人類發展與自然遭遇時,怎麼辦?人類讓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明確,機場、鐵路、公路、水利水電等建設項目的選址、選線應當避讓保護區﹔無法避讓的,工程項目建設單位應當編制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方案,保護方案中確定的野生動物保護設施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工程項目不得投入使用。

於是,當新疆首條沙漠高速公路穿過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時,項目設計預留了動物通道,在施工時設置了9個寬達8米的涵洞,以保護區域內野馬、羚羊等動物及其生存環境。

除了嚴格管控保護區建設項目之外,新疆還要求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按照科學、簡明、可操作的原則,調整優化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規則,探索建立生態修復市場化投入機制﹔以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為牽引,動員社會力量,吸引社會資本,加大對生態保護修復的參與投入力度,切實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增加生態產品供給。

一條條保護紅線、一項項機制創新、一次次資金投入、一個個修復工程,生動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理念。(鄭卓)

(責編:楊睿、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