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村的“葫蘆秘籍”

2021年01月10日10:24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幸福村的“葫蘆秘籍”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本報今日起推出“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欄目,報道天山南北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生動實踐。

1月3日上午,位於新疆呼圖壁縣五工台鎮幸福村的葫蘆文創產業園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雕、根雕技藝傳承人陶延山和兒子陶海斌,正在雕刻葫蘆作品,精湛的技藝吸引游客駐足觀賞。

從個人愛好到帶動整村開展葫蘆種植,從開發葫蘆文創產品到打造文創產業園,陶延山父子潛心葫蘆種植、雕刻,在村裡的大力支持下,讓葫蘆成為幸福村的幸福“秘籍”。

“小技藝”孵化大產業

元旦假期,一場大雪把幸福村裝扮得銀裝素裹,一些游客前來幸福村葫蘆文創產業園觀光。

“葫蘆,諧音是‘福祿’,自古以來,人們把葫蘆做成工藝品,就是討個吉祥如意的意思,沒想到現在做成了產業,我很高興。”86歲的陶延山說。

陶延山自小喜歡葫蘆雕刻,幾十年鑽研雕刻技藝,對各種圖案的寓意也是如數家珍。“每當新的圖案在葫蘆上雕刻成形,我心裡就有一種成就感。”

1995年,從教師崗位退休后,陶延山便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葫蘆雕創作上。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摸索,他掌握了葫蘆雕刻創作的技藝,並形成了獨有的創作風格。

2017年,陶延山父子來到幸福村,精心打造葫蘆文創產業園。除了種葫蘆,他們還開設了葫蘆雕刻、彩繪、烙畫等工藝品制作技藝培訓課程。漸漸地,葫蘆園創出了名氣,成為呼圖壁縣一處旅游景點。

“我想帶動鄉親們種葫蘆、畫葫蘆、雕葫蘆,讓大家靠葫蘆產業掙上更多的錢。”陶海斌說。

“葫蘆園”變文創產業園

“2020年幸福村調整種植結構,種植了1200畝葫蘆,著力打造新疆葫蘆種植、葫蘆文化第一村。”對於葫蘆產業的發展,幸福村黨支部書記賀耀奇信心滿滿。

賀耀奇介紹,幸福村交通便利,葫蘆文化在當地已形成特色。這幾年,村裡積極吸納鄉土文創項目和人才,傳承手工技藝,讓游客在參與傳統工藝生產活動中,感受農耕文化和鄉土生活的快樂。

“葫蘆園裡有葫蘆雕刻、葫蘆作品展示、文創體驗等多個文創旅游項目,觀光游客很多。”賀耀奇說,村裡因勢利導,吸引了鐵藝制作、書畫展覽等6家文創企業入駐幸福村,把葫蘆園變成了文創產業園。

有了文創產業園,村民們種植的葫蘆能賣錢,鄉村旅游業也跟著興起,民宿、農家樂同步發展起來。賀耀奇說,2020年,幸福村新增民宿和農家樂6家,吸引過境游客近5萬人次,實現旅游純收入30余萬元。

葫蘆產業帶動多業興旺

賀耀奇介紹,五工台鎮確立了幸福村整村打造“葫蘆村”、發展鄉村旅游的定位,引導農民種植葫蘆,葫蘆園負責收購、加工制作葫蘆工藝品,帶動旅游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從2019年起,幸福村著力提升村容村貌“顏值”。村集體自籌240萬元完成4.8公裡巷道硬化改造工程,組織群眾在房前屋后、巷道院落內栽種林果樹木1萬余棵,完善鄉村環線觀光游玩的硬件基礎條件。

2020年,幸福村把13個巷道打造成中華福祿壽喜葫蘆文化巷道,打造250米葫蘆長廊,重點改造提升10家民宿客棧,鼓勵農戶發展特色庭院經濟。同時,依托農耕文化和葫蘆文化,幸福村建起文化演藝中心廣場,打造游客服務中心、兒童游樂場和大型停車場。此外,還通過各種旅游節慶活動、藝術活動,吸引游客前來觀光。

“現在,我們村裡落戶了好幾家旅游文創企業和特色餐飲企業,游客多了,生意也好做了。我把院子改造成了旅游民宿,准備開春后營業。”村民魯正剛說。

五工台鎮黨委書記徐杰介紹,通過不斷提升農業生態旅游項目,五工台鎮將把幸福村打造成集種植、綠色採摘、鄉村民宿、農事體驗、兒童游樂、健身拓展、生態養老、鄉土美食、文化創意為一體的產業振興樂園。(蓋有軍 程勇)

(責編:吐孫那衣·艾先、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