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也有五彩歌——新疆最大易地搬遷安置點的脫貧故事

2020年12月02日10:55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白地”也有五彩歌

這裡是葉城縣阿克塔什鎮,地名譯為“白石頭”,是新疆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2017年以來,近1.4萬名群眾從更苦、更窮、更險的昆侖山腹地搬遷到這裡。怎樣讓他們在這裡住下去、富起來,成為當地脫貧工作的考驗。

3年來,他們平整荒漠,建起成片安居房,還配套興建了學校、醫院、敬老院等,在“白地”中建起建制鎮﹔他們開墾土地,引進企業,產業全面發力,給每個搬遷戶找到一條致富路徑,居民人均年收入近萬元。

搬出“新牧民”

寬敞明亮的廠房大棚裡,一台飼料拌料機轟鳴著。

58歲的阿布來提·依西木身穿工作服,戴著口罩,一邊鏟著青貯飼料,一邊指揮工友向機器喂入干草、精料等——作為拌料組組長,他對每一份料都特別上心。

阿克塔什鎮搬遷戶以前大多是牧民。搬到這裡前,養了一輩子羊的阿布來提,從沒想過有這麼一天,會以這種方式養羊。

“以前養羊就是割草喂、山裡放,多少輩都沒變過。”阿布來提說。昆侖山裡苦,風餐露宿是常事﹔山上坡陡怪石多,他經常聽說有人在放羊時掉下山崖摔傷。

辛苦與危險卻換不來好日子。家裡10來隻羊,每年生七八羔,吃一半賣一半,不過4000多元的收入,僅能維持生計,想發展其他產業幾乎不可能。

破困局還需挪窮窩。2018年,阿布來提一家從葉城縣烏夏巴什鎮搬到阿克塔什鎮。

為順應搬遷百姓的傳統生產習慣,阿克塔什鎮在建設之初便引進一家現代化的肉羊良種繁育中心,阿布來提和60多名工友變身“新牧民”。

易地搬遷,讓搬下來的老羊倌,添了好些新笑容。

種出新生活

又是一天清晨,40歲的麥麥提·多來提來到溫室大棚,操作電機設備,打開覆蓋在頂棚的黑色保暖棉層,檢查西紅柿長勢。

麥麥提是葉城縣柯克亞鄉2村村民,倒騰蔬菜是他曾經的營生。一年下來僅有的收入,連養活一家6口人都很困難。

搬出來,他們才有了跳出貧困的希望。

依托葉城縣這個市場,阿克塔什鎮改造3000多畝沙化土地,建成28座現代化溫室大棚、1300多個普通的拱棚,向貧困戶、困難戶免費發放,發展蔬菜種植。

今年5月,麥麥提承包了10個拱棚,7月又以每年5000元價格承包了一個溫室大棚。種菜加上其他收入,麥麥提一年進賬超過6萬元。

在麥麥提的溫室大棚隔壁,阿依吐爾遜·阿布都熱西提的大棚裡,三角梅、長春花、百合花等爭奇斗艷,年僅19歲的她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種花能手。“把花送到縣城巴扎上賣,好的時候,一個月能賣4000來元。”

“這些天我正在考駕照,想買個車,將來還想開店、考大專、考本科。”阿依吐爾遜說,易地搬遷,給了她追夢的力量。

闖出小夢想

走進阿克塔什鎮產業園一間制鞋廠房,25歲的布艾吉爾·艾木都拉身著黑色西裝來回巡查。

搬出來以前,布艾吉爾隻能守著5畝地過活。山區天涼地薄,種下的小麥、玉米隻夠家裡4口人的口糧,套種的10來棵杏樹倒是能賣點錢。“一年最多賺個兩三千元,想逛個巴扎都難。”

沒產業、沒技術曾是制約南疆不少縣市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讓越來越多農牧民“有事做,有錢賺,有奔頭”。

如今,在阿克塔什鎮這塊“白地”上,佔地4萬多平方米的產業園拔地而起,已有9家企業入駐。

“現在我每周都會打車去縣城逛一次巴扎。”現在的布艾吉爾靠過硬的技術升職為小組長,管理著20多名員工。

在安置點另一側,當地政府建了青年創業園,給每個入駐商戶發放5000元創業補貼。

33歲的依力亞斯·麥麥提的電動車修理店,剛剛開業兩個多月。

“雖然剛開業,但每天也能賺200來塊。”依力亞斯說,修電動車是搬來后新學的,“有技術,搬到哪都不怕。”

托起新希望

走進努爾艾拉·艾麥提亞孜的客廳,一張轉角沙發、一張茶幾、一台電視,牆上挂著三片仿畫框的暖氣片。

“房子是兩室一廳,搬來時已通了水電氣、網絡。”努爾艾拉說,搬來時是拎包入住。

一舉告別漏雨透風、時常受洪水或泥石流威脅的土房子,固然讓努爾艾拉高興。更讓上有老、下有小的她高興的,還有搬遷后教育和醫療條件的改善。

以前鄉裡小學是土坯房,又臨近山腳,一下雨就鬧水患。努爾艾拉說:“一年有近一半時間在停課,怕洪水把孩子沖走。”

阿克塔什鎮2019年建成鎮小學,1900多名應入學兒童全部免費入學。

“現在學校什麼都有,也不用在書包裡帶水、帶馕了。”努爾艾拉說。

搬出來前,缺醫少藥,鄉衛生院隻能治感冒之類的小症。現在,離努爾艾拉的家僅5分鐘路程,便是葉城縣中醫(維醫)醫院阿克塔什分院。“特別羨慕這邊的老人,不用擔心沒地方治病,大一點的病也有救護車來接,半小時就能到縣上的大醫院。”(據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27日電)

(責編:楊睿、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