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網絡+”扶貧模式助力阿克陶易地搬遷點昆侖佳苑社區群眾盡享優質、便利教育醫療服務——

門前把學上 社區把病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楊 睿

2020年09月04日09:54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新疆克州,地跨天山山脈西南部、帕米爾高原東部、昆侖山北坡和塔裡木盆地西北緣,被稱為“萬山之州”。

偏遠、閉塞、貧瘠是這裡的標簽,新疆未脫貧的10個縣之一——阿克陶縣,位於此處,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阿克陶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打破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走出一條搬遷促城、以城帶產、以產興業、產城融合的康庄大道。

日前,記者走進該縣易地扶貧搬遷點昆侖佳苑看到,農牧民不僅住進了樓房,還在中國移動“網絡+”扶貧模式幫助下,推動解決了區域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問題,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農牧民在家門口盡享優質、便利教育醫療服務。

易地扶貧搬遷點昆侖佳苑社區。楊睿 攝

“稍大點的病就得下山”

從阿克陶縣市區出發,驅車15分鐘便到了昆侖佳苑,記者在中國移動援建的衛生院見到了正在這裡住院的居民再伊乃·斯迪克。

再伊乃今年55歲,長期居住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區,讓她看起來比同齡人更加蒼老。“土房子、石頭路,稍大點病就得下山去看。”回憶起山裡的生活場景,再伊乃滿眼辛酸,聲音有些顫抖。

搬遷紀念館裡搭建的農牧民在山上居住的石頭房模型。楊睿 攝

這時,女兒阿曼古麗·阿提托庫爾插話道:“從山區出來一趟不容易,車開不進去,我們要先騎馬走6個小時的山路,再轉坐公共汽車才能到城裡,一來一回就是十幾個小時。”

阿曼古麗如今在昌吉學院讀護理專業,這段進山出山的路她走了不知多少回,在她的心裡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2017年,在政府的幫助下,再伊乃告別生活了50多年的村庄,一家人搬遷到昆侖佳苑。雖說離開故居有些不舍,但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讓她堅定信心,聽黨話、跟黨走,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小平房、坑窪地,幾個年級一起上課”

在中國移動援建的昆侖佳苑衛生院旁邊,還有援建的學校,寬敞明亮的教室、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優厚的師資讓孩子有更多機會通過學習走出大山。

絲路佳苑小學的5GVR教室、實驗室、讀書室、電教室、食堂等一應俱全,實現了與現代化教育水平接軌。新疆移動供圖

“牧民沒有搬遷下來的時候,隻有山區教學點,一間小平房,地面坑坑窪窪,因條件有限,有的教學點幾個年級一起上課。”社區學校德育主任孫悅說,“冬天沒有暖氣隻有小火爐,學生經常因為大雪封山,來不了教學點。”

學生阿依吐麗干就深有體會。“我家住在山上,以前每天要走兩個小時路去上學。”回憶當初走讀的歲月,如今的阿依吐麗干一臉幸福。她說,在山上上學時都是媽媽送她走路上學,因路途遠,每天起得很早。特別是冬天天亮得晚,山路十分難走,看不清路,經常遲到。

山區教學點,孩子們上課的場景。孫悅供圖

2018年阿依吐麗干下山到阿克蘇市寄宿制學校就讀,學校的各項條件也較之前有了質的飛躍,“山裡娃”不僅看到了山外的世界,還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

然而,由於父母還在山上,阿依吐麗干每次回家要坐一天的車,路上很多都是石頭路,不好走還危險,因此隻能半個月回一次家。

“吃住都不愁,家門口就能看病、上學”

2018年11月,阿依吐麗干一家搬遷到了昆侖佳苑,住上了安居富民房,平坦的柏油路修到了每家每戶門口,水電路全部通達,家門口就有學校。

中國移動在阿克陶縣投資1014萬元援建絲路佳苑小學,總面積4500平方米,共設24個班,解決了恰爾隆鄉、克孜勒陶鄉、阿克達拉牧場、巴仁鄉、玉麥鄉學生就近讀書問題。新疆移動供圖

“我帶著孩子6分鐘走到了中國移動援建的學校,一棟棟嶄新的樓房,學生在操場上跑跳玩耍,教室裡有很多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先進教學設施,我想讓女兒好好讀書的願望實現了。”阿依吐麗干的媽媽臉上布滿了幸福的笑容。

“現在學校有793名學生,43名教師,每個班40名左右學生,大班額的問題也解決了!”孫悅說,學生能有這麼好的教學環境,全靠國家的好政策,還有中國移動的無私援建。

昆侖佳苑的孩子們不僅在家門口解決了上學問題,居民的醫療需求大部分也在社區得到滿足。

昆侖佳苑社區衛生院一樓結算窗口。2019年,中國移動投資850萬元在阿克陶縣絲路佳苑援建了衛生服務中心及附屬工程,總面積2555平米。群眾在衛生服務中心就可以做心電圖、彩色B超、腦電圖等,還能通過移動遠程醫療系統實現網上就診。楊睿 攝

健康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移動積極參與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衛健委、工信部組織的扶貧工程,基於“網絡+健康”扶貧模式,構建了“一網三服務”的健康扶貧信息化服務體系,通過遠程醫療、基層醫療信息化、基層醫生等服務體系,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中國移動為我們建起了衛生院,還可以開展遠程診療服務,不僅有效解決了基層醫療資源問題,也提升了基層醫院醫生的診療水平。”阿克陶縣昆侖佳苑衛生院黨支部書記、院長布艾妮排·阿卜杜拉說,社區居民大部分常見病都可以在這裡得到治療,相關的醫保政策也可以享受到。

採訪中,記者問社區群眾易地搬遷后的生活怎麼樣?居民們的回答大同小異,用再伊乃的話說:“我們現在吃住都不愁,各項惠民政策也都享受上了,特別好!”

看見搬遷后日新月異的變化,已經走出大山的阿曼古麗打算從昌吉學院護理專業畢業以后,回到衛生院裡工作,“政府幫助我們走出大山,我也要出一份力,把搬遷點建設得更美好!”

(責編:薩妮婭、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