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新疆疫情防控一線的報道

畢方方:爭分奪秒,創新推動戰疫“快進鍵”

陳新輝

2020年08月19日12:11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疫情當前,一切都要爭分奪秒。協助團隊24小時完成了800平方米的核酸檢測實驗室組建,並通過驗收投入使用﹔創新核酸檢測的信息化手段,優化採樣方案,單日採集量提高5倍……烏魯木齊市新一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第九批援疆干部畢方方主動請纓戰“疫”一線,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賽跑,為核酸篩查提速。

畢方方參與一線核酸採集。

2019年10月,畢方方再次來到新疆,開始了第二次援疆工作,擔任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新醫大二附院)副院長、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分管學科建設、科研和部分醫療工作,現在他站在抗疫一線,帶領著醫院的核酸檢測隊伍奮力跑出核酸篩查的“加速度”。

24小時完成核酸檢測實驗室改造

核酸檢測是判斷新冠肺炎的重要診斷標准,烏魯木齊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后,新醫大二附院為了加快核酸檢測工作進度,計劃成立核酸檢測實驗室,畢方方主動攬下這項工作。為保証實驗室在最短時間內順利投入使用,他統籌調動醫院一切力量對新的核酸檢測實驗室進行周密部署,全程參與實驗室的選址、方案設計、布局建設、設備配置、院感防控、改造等各方面工作。

畢方方(左四)與重慶核酸檢測醫療隊。

“哪裡需要就去哪裡,這是醫生職責所在,我們按下‘快進鍵’,快一點再快一點,盡快阻斷病毒傳播,群眾的生命健康才有保障。”畢方方接到任務就開始了加速度工作模式,從核酸檢測實驗室雛形到核酸檢測儀器的安裝調試,一個800平方米的核酸檢測實驗室僅用了24個小時就完成了,並順利通過國家衛健委臨檢中心驗收,投入使用。

至此,新醫大二附院有了兩個符合國家標准的核酸檢測實驗室,這為重慶市核酸檢測隊與該院核酸檢測人員混編后開展核酸檢測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機器24小時不停,人員24小時輪轉,日檢測量提高5倍,實現了核酸檢測量的最大化。

預制條碼實現實驗室信息化掃描操作

“醫院每天收到上萬份標本,信息都是手寫,弊端很明顯,酒精一噴或者液體濺出來,標本上的字就看不清楚了,造成信息不准確。”畢方方在核酸檢測實驗室發現手寫標本信息給核酸檢測帶來了不少麻煩,他說:“信息不清晰不准確會給標本的溯源造成影響,而且標本上的信息要一條一條手工錄入電腦,非常麻煩,耽誤核酸檢測的進度。”

提前將設置制作好的片區採樣點條碼打印出來,與社區對接。

畢方方提出了採用信息化手段,創新使用預編制條碼,避免手工書寫誤差和二次錄入。具體流程是,首先醫院與社區對接,確定次日採集核酸的總人數,根據總人數設置預檢條碼數,同時預留空間。然后提前將設置制作好的片區採樣點條碼打印出來,每個社區的號碼是唯一號,每個編碼與名單上的5人相對應,且為唯一編號。採集當日,由社區人員將每個人信息“小條”5人一組和前一天預制條碼對應即可。

畢方方說,通過預制條碼,實現實驗室信息化掃描操作,這種方法在烏魯木齊的核酸採樣中被推廣使用。

一個採樣管條碼對應5個居民,標本送達實驗室,掃碼錄入信息系統快速分檢和檢測,不僅縮短標本檢測周期,提高標本檢測效率,減少人為失誤幾率,同時確保檢測結果可准確追溯個人信息,為流行病學調查起到了重要作用。

“5+1模式 降低感染的風險

為了進一步完善核酸採樣流程,畢方方主動承擔核酸採樣具體實施方案的擬定。他建議整合全院採集力量,按照“5+1模式”混採,即醫護人員6人一組,5人採集1人收採樣管,被採樣的5人同時進到採集區,同時出來。

畢方方提出的“5+1模式混採提高了核酸採樣效率。

“採集區是個污染區,5人一組同時採樣,縮短了居民在污染區暴露的時間,降低了被感染的風險。”畢方方說,隨著流程的規范,新醫大二附院120人的核酸採樣團隊單日完成採集任務3萬人次左右,比之前提高了5倍。

畢方方帶領醫生查房。

從預制條碼、人員配備、核酸採集、標本轉運、檢測等全流程標准化作業,畢方方帶領團隊跑出了核酸檢測加速度。他本人更是全負荷工作狀態,每天凌晨參加核酸採集現場協調會,安排落實每一個環節,早晨7點出發到每一個核酸採樣點位巡查溝通,晚上9點回到醫院整理一天的工作情況,之后恢復神經內科專家的身份,帶領醫生查房,分析病人病情變化,制定治療方案。

“疫情防控沒有局外人,在一線戰‘疫’是醫者本分,也是每個援疆醫生的責任和使命。”畢方方表示,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戰袍,疫情不退,他堅決不撤。(圖片均由畢方方提供)

相關鏈接

專題: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新疆在行動

(責編:陳新輝、馬亮)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