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友好北路片區管委會八樓社區居民微信群裡格外熱鬧,一封為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減負”的倡議書引起大家共鳴,居民發現每天為自己忙碌的志願者中有許多年輕的面孔,他們都是在校大學生和准大學生。
“他們都在20歲左右,在家長眼裡還是孩子,但個個能吃苦,讓我們看到了新時代年輕人的責任和擔當。”倡議書的發起者之一、八樓社區居民陳會連說。
在社區從事志願服務20多天,康雲迪已經是小區裡的名人了,特別是獨居老人和年長不會使用微信的居民,特別喜歡找他辦事,並親切地稱他“小康康”。這個貼心細致的大男孩為他們服務時,總是隨身帶著零鈔。
20歲的康雲迪是青島石油大學大二學生,他說:“我在青島上學時當過志願者,有經驗,所以這次社區招募志願者我毫不猶豫報名了。”
“小區剛實行封閉管理時,居家居民購買欲望強,每天送貨我要送到晚上12點多。”康雲迪說。很快,他就總結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讓居民用微信或電話提前預訂,我把同一地點的貨物歸類,一次性取回,既不耽誤居民使用,也可以節約時間。”他說,現在,自己的配送工作都能高效完成。
袁海雯是烏魯木齊八一中學高三畢業生,雖然年齡小但干起活來卻不含糊。“居民每天都在微信群裡表揚這孩子。她每天騎著電動三輪車給大家送貨。一般小女孩都不會騎,她可潑辣了,很快就學會了。”陳會連說。
小袁解釋學三輪車的初衷:“小區裡的居民樓是高層,進樓送貨有電梯比較省力,可在外面拉貨很辛苦。看到騎著車運貨的志願者叔叔阿姨常常滿頭大汗,我就逼著自己學會了。”
每天10時開始志願服務,要忙到晚上8時才能結束,袁海雯卻覺得累並快樂著:“看到居民感謝的笑容,我就特別開心。”
第一次做志願者的馬辰宇,是西安歐亞學院大一學生。
馬辰宇每天主要的任務是和垃圾“戰斗”。天氣熱,為了讓樓道內空氣保持清新,及時處理垃圾就很關鍵。馬辰宇一天最多要清理滿滿4大袋的垃圾。
看到居民在微信群裡接力夸贊他,送貨時居民給他送酸奶、飲料,甚至把志願者故事通過微信朋友圈傳播,馬辰宇特別有成就感,“做志願者的經歷,增強了我的責任心。”
八樓社區黨總支書記馬天介紹,目前該社區共有志願者128名,其中大學生有30名。志願者的無私奉獻,讓社區工作開展得特別順利。“特別是這些年輕的志願者,他們思想活躍,辦法多,肯吃苦,聽指揮,是社區居民和社區工作者的好幫手。”(魏紅萍)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