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新疆疫情防控一線的報道

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專家組:服務盡心 患者放心

2020年08月11日18:32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5床病人血氧飽和度78,呼吸35次/分,潮氣量900,血壓170/100毫米汞柱。”

“好,情況已知!速尿20mm,正壓給氧,准備插管器械。”

8月5日凌晨0點30分,一陣急促的電話打到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邱海波教授那裡,他一邊接電話,一邊穿衣服,同時通知了杜斌、鄭瑞強教授。

15分鐘后,三位教授已到病床前,親自上手,肌鬆、鎮定、插管成功,中心靜脈管建立……經過近50分鐘的搶救,緊張的氣氛緩和下來,3位專家又把病區重點患者逐一檢查了一遍,此刻已是凌晨3點45分。

烏魯木齊市新一輪疫情發生后,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專家組帶著使命奔赴新疆,和廣大醫療工作者勠力同心,科學開展同質化規范化救治,為堅決打好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貢獻力量。

截至8月11日,已治愈出院確診病例264例(含1例重型治愈患者),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醫學觀察89例,累計353例。

以患者為中心——

邱海波:“擔心大伙‘太專業’,重視了病情忽視了病人”

邱海波教授(右一)為患者鼓勁。馮領霖 攝

“把線解開,讓患者自由活動,病房裡的一切儀器都是為患者服務的,沒有患者,連我們都是無用的。”7月25日,邱海波教授一邊為患者解開儀器上的包裝線,一邊說。

當天,邱海波教授帶隊查房,走到ICU某床前,看到患者在床上移動時特別小心地舉著右手,行動有些怪異。他仔細觀察發現,原來患者右手上夾著指脈氧測定儀的夾子,而測定儀的連接線有些短,導致患者行動不便。

病房裡的這台指脈氧測定儀是新儀器,包裝線還整齊的纏繞著。邱海波教授繞到指脈氧測定儀前,俯下身子熟練的解開了包裝線。

“看看我們的患者是多麼可愛,你一個夾子夾在患者手上,人家也不問干什麼用的,無條件的小心保護,生怕自己的不小心影響到我們的診斷治療。”邱海波教授站起身來說,病人的依從,是對醫護人員的信任,一定要一切以患者為中心,要耐心向患者解釋每一個治療測定儀器的原理,要對得起患者的無條件信任和依從。

“我就擔心大家‘太專業’,重視了病情忽視了病人,我們應該看得多一點,問得全一點,‘不專業’一點,拉拉家長裡短,發現一些患者的需求,讓患者不為雜事分憂,全心對抗病魔。”邱海波教授說。

及時回應患者關切——

康焰:“患者信任我們,要對得起他們的信任”

康焰教授查房。馮領霖 攝

“7小時不上衛生間,你們哪個行?”7月25日,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專家組專家們查完房后陸續返回院士工作站,隻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康焰還未露面,在等待間隙,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杜斌開起了玩笑。

時針指向18點40分,距離康焰教授查房已經過去了近7個小時。“抱歉久等了,缺乏時間觀念,下不為例!”康焰教授姍姍來遲,臉上因長時間佩戴防護用具留下了深深的勒痕,后背上的防護服依稀可見仿佛地圖輪廓的斑斑汗漬。

“康教授在病房裡走了個遍,一床一床仔細查,從生命體征到病理指標,一個一個認真核對,僅教學查房就進行了五場,那真不是查房,那是五堂教學課。”陪著康焰教授查房的努爾醫生說道。

查房過程中,患者們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病能不能治好”“會不會有后遺症”“康復后會不會受到歧視”,康焰教授不厭其煩,一個一個耐心解答,期間共答疑患者17次,遇到語言不通的患者,還需要進行翻譯,就這樣,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溜走了。

“患者的疑問和擔心得不到解決會影響治療,我們是醫務工作者有義務向患者解釋說明。患者為什麼要問我們而不是旁人,因為他們信任我們,要對得起患者的信任!”康焰教授說。

到病房裡寫“論文”——

杜斌:“不到病人身邊我心裡沒底”

杜斌教授查房。馮領霖 攝

“7床主要通氣支持、保証血壓,5床今天插管,8床今天ECMO可以撤掉……”8月1日,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杜斌為患者們下達臨床醫囑。身邊的醫生們都說,杜教授給的醫囑總是清晰明確,杜教授查房總愛“刨根問底”,他常問為什麼?有什麼依據?他總說,不能因為用藥而用藥,要有充足的客觀指標支持。

杜斌教授有一大堆頭銜:亞太重症秘書長、協和醫科大教授……但他最看重的是醫生這個頭銜,離不開的是病房。“我不到病人身邊心裡沒底,有些事必須自己去做,聽匯報那是捕捉目標,有重點的關注,病人病情的變化必須通過細心的觀察。”他說。

來到烏魯木齊后,有了幾天的臨床積累,杜斌教授便開始著手寫論文。每天查房結束后他便默默地走到院士工作站的一個角落裡坐定,安靜地在一張A4紙上密密麻麻地記著各種參數、認真分析比對。

“沒有可靠的臨床第一手資料,你就別寫論文,論文是用來指導臨床的,在辦公室裡看著資料寫論文,我不敢,我怕把指導變成誤導,作為醫生我離不開臨床,離不開病人。”杜斌教授說。如此便能理解他為什麼每天深入病房,有時剛從病房出來又折回去了。

對患者高度負責——

鄭瑞強:“病人的奇跡是醫生守出來的”

鄭瑞強教授(右一)轉運急症患者。馮領霖 攝

“准備插管器械。”8月2日,作為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專家組值班醫生的鄭瑞強教授接到ICU報告某床情況緊急,他一邊奔向病房,一邊命令道。鎮靜、肌鬆、插管連接……鄭瑞強教授親自操作,連接手法嫻熟自信,一系列流暢的動作下來,他已睡意全無,等插管病人穩定通氣后,他又逐一查詢了一遍患者們的情況。

從武漢到黑龍江,再到烏魯木齊,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副院長鄭瑞強一刻沒有停下腳步,哪裡有疫情他就沖鋒在哪裡。到烏魯木齊后,鄭瑞強教授領受數據核對工作,每日查房后,他總是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六人民醫院醫生李大偉對當天變化的數據逐一核對,每次核對總是一兩個小時,他知道這些數據容不得一點失誤發生,必須真實無誤。

查完房已是凌晨五點,回去睡到七點,鄭瑞強教授又出現在了病房。“病人的奇跡是醫生守出來的。”被問及為何如此勤勉?他回憶起剛到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時,在ICU病房裡守了一個急性腦膜炎的孩子八天八夜,將他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現在孩子已經上了大學。

“守護病人是醫生的職責,病人的康復是對醫生最大的褒獎。”鄭瑞強教授疲憊的神情中露出一絲自豪和喜悅。(薩妮婭 馮領霖)

相關鏈接

專題: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新疆在行動

(責編:薩妮婭、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