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夏天:“我和媽媽共戰疫”

2020年08月08日12:30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2020年7月,他17歲,是一名高三學生,烏魯木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他告別了高考沖刺的課堂,每天應接不暇的網課,是他逐夢大學的階梯。利用課程間隙,他報名成為志願者。

2020年7月,她42歲,是一名從業23年的白衣天使,烏魯木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她好好陪伴兒子的承諾,每天12個小時將自己裹在密不透風的防護服裡,以柔弱的肩膀扛起疫情防控的重擔,隻希望像兒子一樣的孩子們能有一個可以正常生活的安心環境。

他叫童梓峻,她叫唐青,他們是一對平凡的母子。面對突然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們在各自的位置上,努力生活、努力應對。

這個夏天,他以行動詮釋,“我和媽媽共戰疫!”

疫情又至 陪伴承諾再次延期

唐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干部保健中心護士長。2020年,對她來說有些小特殊,7月剛剛升入高三的兒子還有最后一年的沖刺,“未來,他會有自己的生活,他會離我越來越遠。”

自認為看得開的唐青,卻暗暗下定決定,在兒子升入大學前,一定要好好陪伴,享受這屈指可數的“母子時光”。年初突然而至的疫情有些打亂節奏,在結束了醫院的堅守后,唐青安慰自己,“還好,還有時間。”

7月16日,離家前,唐青和兒子約好下班后一起去艾灸。當天18時20分,剛剛完成交接班的她突然接到了到門診集結的通知。

從參與搭建門診樓前的四座帳篷醫院,到接班全科醫學中心非發熱患者的核酸標本採集,再到返回帳篷醫院梳理工作……一頓忙碌中,唐青隻來得及給兒子發了一條“我要加班,下課自己回家”的短信。

疫情當前 我們都是哪裡需要哪裡釘的“螺絲釘”

留守醫院的日子,唐青和9名不同科室抽調來的同事,“坐鎮”自治區人民醫院的帳篷採集點,為所有前來醫院的群眾採集雙抗和核酸。

面對採集數量的壓力,為了盡可能高效的工作,在34度的高溫天氣中,眾多醫務人員就像商量好一樣,原本工作4小時就可以脫下的防護服,她們一捂就是6至8個小時。不吃飯,不喝水,不上衛生間,不斷挑戰著生理忍受的極限。從上午8點半,到晚上9點,生生把需要一天三換的防護服挨成了一天兩換,一脫衣服,袖管、褲款就像打開了閥門的自來水龍頭。

曾切除過甲狀腺腫瘤的唐青,幾年前又患上了膽囊炎,不規律的飲食,高強度的工作,讓她身體逐步透支。8月3日下午,她的慢性膽囊炎突然急性發作,劇痛無比,可她硬是咬牙堅持了兩個多小時,直至服務完當天排隊的患者才去服藥。

“這次疫情讓我最感動的是,高強度工作之下大家的凝聚力和發自內心的相互關心,其實在帳篷醫院組隊前,我們很多人是不太熟悉的。”提起自己返回崗位后,同組護士們埋怨自己不多休息一會的“碎碎念”,唐青心裡卻是滿滿的感動。

“疫情當前,我們都是螺絲釘,哪裡需要哪裡釘。”說起自己和同事們的共識,唐青的笑容很溫暖,“成為護士,就是為了守護,守護家人、守護患者,守護那些能夠不受病魔威脅,快樂的笑容。”

“疫情改變生活,我在其中成長”

時間回到被媽媽“放鴿子”的那個下午,童梓峻起初是真的不開心。

坐在出租車裡,聽著司機師傅一條又一條語音中透露著要“封閉”的消息,媽媽的加班突然有了被諒解的理由,“她是護士,又是黨員,這麼多年一直都是這樣。”

上網課,每隔一天,在凌晨和媽媽簡短地發發微信,傳張圖片,知道母親在為什麼忙碌的童梓俊,保持著這樣的溝通頻率,可心裡卻好像總有簇“蠢蠢欲動”被壓抑著的小火苗。

直到得知社區招募志願者的消息,這簇小火苗終於找到了釋放的方向——我也想像媽媽一樣,為這座生我養我的城市貢獻一份力量。

一分鐘電話,征得母親同意后,童梓俊如願穿上了志願者的紅馬甲,佩戴上了亮明身份的團徽,在社區干部的安排下開展起志願工作。

每天三次測量體溫,網課結束后為居民買菜送藥,協助小區全面消殺……

同樣34度的高溫,同樣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同樣帶著包裹嚴實的護目鏡和口罩,兩個小時的志願工作告一段落,身上的T恤、褲子就像洗衣機裡忘了甩干的濕衣服,可童梓俊的內心卻是雀躍的,因為他感覺到了和媽媽並肩作戰的驕傲。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我也在疫情中成長。”童梓俊說,志願者的工作豐富了原本單一的學習生活,他認識了認真負責的社區干部,結識了熱情開朗的民警大哥,志願團隊中既有在校大學生,也有年紀相仿的同齡人,每天和大家一起奔波於小區的角角落落。辛苦之余有著更多的感動,居民們的一句感謝,一個微笑,都是他繼續下去的動力。

一轉眼,日歷悄然跳至8月6日,從盛夏到立秋,母子兩已經分開20天了。有時,17歲的他會仰望天空,無聲地說著,“媽,照顧好自己,我和你一起並肩作戰。”(夏莉涓)

(責編:李龍、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