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小馕餅變成大產業

2020年07月30日12:05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想不到!小馕餅變成大產業

明亮的落地窗,統一的工作服,整齊的操作台,可控溫的新型馕坑,環環相扣的生產工序……如果不是身在其中,阿迪力江·沙迪克不會想到,過去那煙熏火燎、汗水濕透衣衫的打馕生活能發展到現在這般地步。

阿迪力江是喀什地區伽師縣鐵日木鄉幸福村村民,他的工作體驗折射出近年來新疆馕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從傳統意義的美食到現代意義的產業,小馕餅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產業化變革。

從小馕坑到集聚生產

7月22日,在溫度適宜的馕房,負責給馕扎花的阿不力孜·艾力順手將制作好的面餅扔向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拋物線,阿迪力江一抬手穩穩接住,隨手蘸滿洋蔥末,再次探身馕坑,將馕餅輕巧地貼在馕坑壁上。

“想不到,想不到!”阿迪力江說。

從農民到產業工人,從土馕坑到現代馕坑,從根據感覺掌握火候到精准控溫,從普通面粉到打馕專用粉,從單一品種馕到花色繁多的營養馕,從家門口銷售到走向世界各地,這些都讓阿迪力江“想不到”。

400個馕坑整齊劃一,每天生產100多個品種的馕,接二連三的訂單,讓上千名打馕技師有了共同的事業,這樣的大場景也讓阿迪力江“想不到”。

2018年,新疆提出大力發展馕產業,以促進全產業鏈發展為重點,推進新疆馕產業多元化發展,打造具有各地特色的馕產業園。

兩年來,新疆馕產業在天山南北迅猛發展。數據顯示,目前僅喀什、和田、阿克蘇、昌吉、吐魯番五地州市共有馕加工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300多家,可日產馕約650噸,品種達175種以上,馕產業集聚發展的格局已然成形。

從零散賣到品牌經營

蓬勃興起的馕產業園和分布在大街小巷裡的馕店,形成了新疆獨特的風景。

作為新疆各族群眾的特色主食,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疆馕的品種日趨豐富,這也進一步擴大了銷售規模、拓展了市場范圍。

借助打馕合作社和電商平台,尼勒克縣用旱田面粉制作成的旱田馕銷量大增﹔伽師縣馕文化產業園研發的紫薯馕和紅棗馕,廣受內地客商歡迎……

目前,新疆馕產品已銷往全國21個省區市,47家企業的馕產品已上了飛機、動車。依托中歐班列和邊境口岸,新疆積極拓展特色馕產品國外市場。今年以來,一批龍頭企業通過中歐班列向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出口馕2萬多個。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銷售量的增加,新疆馕生產企業的品牌意識逐漸增強。如今,“阿布拉的馕”“馕王”“五月花”“疆小馕”等越來越多的馕品牌走進人們的視野,從前的大餅馕、窩窩馕也變成精致的口袋馕、月餅馕等百余種產品,豐富著群眾的生活。

從打馕房到旅游地標

品牌意識的增強,倒逼產品質量的提升。隨著馕產業對面粉品質需求的不斷提高,也催生了上游小麥生產的變革。

7月21日,望著金黃的麥田和穿梭的聯合收割機,奇台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路建閣告訴記者,作為新疆小麥主產區,奇台縣每月供應打馕專用粉達到了140噸。新疆天山面粉(集團)奇台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該企業的打馕粉銷量較上半年增長30%。

喀什地區大力推廣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引進培育面粉生產企業157家,為特色馕產品提供穩定優質的原材料。

從田野到餐桌,小小馕餅牽一發而動全身,一二三產業在馕的拉動下煥發活力。

“我們合作社的牛奶,我妹妹經營的干果店裡獼猴桃干、巴旦木、紅棗每天都供不應求!”長期為馕產業園供應牛奶、奶皮子以及干果的供應商買買提·吾甫爾高興地說。

各地的馕產業園經營項目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烏魯木齊市馕文化產業園以文化為基礎,集工業、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等功能於一體﹔伽師縣馕文化產業園依托馕文化,打造了一條完整的特色旅游線路﹔阿克蘇市啟動馕文化產業園建設項目,推動文旅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馕產業園正逐漸由一個單純的生產基地,變成吸引各地游客的旅游地標,以及體驗特色文化的新空間。(楊舒涵 張治立 王臻 安仕玉 加木布拉提·馬那爾別克)

(責編:楊睿、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