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杏園,已經沒有了一個月前熱鬧、忙碌的景象,但是走進新疆輪台縣哈爾巴克鄉卡西比西村民玉散·艾散的杏園,空氣裡還是彌漫著濃濃的甜香味道。滿樹的金黃變成了如今滿地的金黃,玉散大哥正在杏園邊的空地上查看他晾晒的杏干。
玉散·艾散是該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有5畝地,4口人,因為缺乏種植技術,收益不高,2014年被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家裡有5畝杏園,可是杏子的品種不好,都是雜杏,沒什麼收益,我也就一直沒把杏園放在心上,沒有好好管理過。杏園裡套種了小麥,收的麥子都是自己吃。”玉散說。
“我一直身體不好,隻能在家裡做做飯,照顧兩個孩子,玉散出去打打零工,日子過得一直是緊巴巴的。”玉散的妻子古麗妮薩說。
看到這幾年白杏的市場需求量較大,價格也越來越好,頭腦靈活的玉散開始動起了杏園的腦筋。
2017年,他請來了鄉裡農技站的干部,把他家的杏樹都做了嫁接,而且嫁接的都是正宗的輪台白杏品種。
“因為我是貧困戶,村裡、鄉裡的干部對我家格外關心,技術人員隔三差五來給我家杏園進行技術指導,怎麼施肥,如何澆水,什麼時候修剪,我也因此學到了很多管理杏樹的技術。”玉散說。
由於杏園管理的好,2019年杏樹就開始挂果了,杏子的品質很好,當年就有了不錯的收成。
說到今年的收成,玉散更是笑得合不攏嘴,“今年鄉裡進行網上直播帶貨銷售,村裡、工作隊又組織干部們幫我採摘、裝箱。這不,我沒出門,5畝杏園的1.5噸杏子就銷售一空。一公斤杏子20元,1.5噸杏子就是3萬元。有些品質不太好的杏子我又晾成了杏干,還有上萬元的收入呢。”
聽到這,玉散今年要上內高班的女兒阿曼古麗接過話頭說:“是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給了我們今天的好生活,這兩年我們家的日子越來越好了,我們早已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了,小小的杏子給我們帶來了穩穩的幸福。”(姜微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