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依也勒干村:千畝荒灘變果園

2020年07月25日11:01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千畝荒灘變果園

盛夏時節,新疆阿克陶縣皮拉勒鄉依也勒干村千畝林果基地裡,桃子、巴仁杏綴滿枝頭,大小不一的西瓜“躺”在瓜葉中,猶抱琵琶半遮面﹔十幾名護林員正修剪果樹,動作小心翼翼,精心呵護的樣子像對待自己的孩子。

從昔日砂石遍地、風吹石頭跑,到如今綠意盎然、果實壓彎枝頭,依也勒干村將曾經的戈壁荒地變成瓜果飄香的林果基地,用沉甸甸的果實為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作出注解,為村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添加動力。

謀定位——

想要脫貧怎麼干

依也勒干村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人均耕地不足1畝,戈壁灘佔全村總面積的18.7%。全村759戶3348人中,2014年確定建檔立卡貧困戶434戶2041人,貧困發生率達63.47%。

“我們想脫貧,但不知道干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干。”這是自治區紀委監委“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總領隊、依也勒干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阿迪力·艾力剛來時,聽到村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工作隊深入調研、征求民意,結合本地實際,最終確定發展以巴仁杏、杏李、桃子、大果沙棗為主的特色林果產業作為全村主導產業。

在駐村工作隊的多次對接協商下,最終選定4000畝戈壁荒地用來改良建設林果基地。然而,老百姓當時卻很不理解。

“戈壁荒地能種什麼,還不如多給我們爭取些政策。”

“就算種了東西,可沒水,照樣活不了。”

……

面對老百姓的疑慮,村裡邀請了新疆林業科學院等部門專家做技術指導,制定林果基地建設規劃和土地改造方案,與水利部門商定用水計劃。同時,工作隊和村“兩委”入戶走訪,解疑釋惑,堅定大家信心。

帶著干——

流汗流淚齊上陣

“以前這個地方是好大一片荒地,什麼東西都不長。”6月19日,正在修剪果樹的布帕提瑪·阿吉對記者說,“你看,就跟那條路一樣。”

順著布帕提瑪手指的方向望去,砂石路上全是大小不一的石頭。若不留神,走在上面很容易崴腳。

施工前進行了土壤檢測,駐村工作隊帶著村民在不同地點挖了1米多深的坑,全是石頭。

“隻能篩沙換土。”阿迪力說,“從戈壁荒地挖出的土方,全部經過人工過篩,拉走石頭,剩下的土和新拉來的土進行混合回填。為確保果樹成活率,新的土層厚度要在1米左右。”

60余萬立方米土方量、2年半時間,換來了如今的林果基地。

“工作隊帶著我們一塊塊搬石,一點點填土,一棵棵種樹,林果基地凝結著大家的心血。”村黨支部書記祖農江·亞森說。

看著挂滿果實的樹木,阿迪力很有成就感。“施工過程中,要說沒有想過放棄,沒有掉過眼淚,那是假話。我們咬著牙,都挺過來了。”阿迪力感慨地說,“在我們的帶動下,村民們也漸漸變了,從不願干到自覺干,從冷言冷語到主動給我們送飯。”

人晒黑了、皮晒脫了,一層層老繭、一道道劃傷,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帶領下,全村老少齊上陣,林果基地終於初具規模。

樂開懷——

各項產業相互依存

“我在林果基地承包了15畝桃子、15畝巴仁杏,還套種小麥和西瓜,預計今年收入2萬元。”有了林果基地,才有了阿衣姆薩·吐爾迪的脫貧致富,她的喜悅發自內心。

目前,林果基地種植各類果樹3000畝,成活率達93%,村民套種的西瓜、小麥、苜蓿等作物長勢喜人。全村已有68名農戶承包林果基地,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9人,成立了林果技術服務合作社,吸納116名貧困戶並培養成護林員,實現了“村集體有增收、農戶有產業、務工有渠道”。

投資2000萬元的“水上樂園”農業觀光項目拔地而起﹔換土產生的大量砂石料,吸引了兩家砂石料廠落戶,廢料變“香料”﹔砂石料廠篩選出來的廢土又被“水上樂園”用於景觀山建設,實現了產業相互依存、資源循環利用。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村裡陸續建成駕校實訓基地、面粉廠、木材加工廠、屠宰場、砂石料場等15家小微企業,正在對接落實養牛場、苗木培育實驗基地等4個項目,預計將帶動200名貧困戶實現就近就地就業,村集體經濟增收150萬元以上。

“2019年,依也勒干村整村退出貧困村。”阿迪力說,“我們將繼續圍繞林果基地,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確保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讓老百姓實現穩定增收、持續增收。”(拍熱扎提·阿不都 井波 鄒懿 安仕鈺 尹通元)

(責編:楊睿、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