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荒漠化治理漸入佳境

2020年06月17日10:13  來源:新疆日報
 
原標題:新疆荒漠化治理漸入佳境

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我國宣傳的主題是“攜手防沙止漠共護綠水青山”。

在新疆,人類與荒漠化的斗爭,始終在持續。“十三五”以來,新疆有2466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從黃沙漫漫到綠意蔥蘢,從“死亡之海”到“經濟綠洲”,在多年持之以恆搏擊荒漠與貧困的過程中,新疆荒漠化治理工作漸入佳境。

“三北”工程 筑牢屏障

佇立於沙丘上極目遠眺,隻見黃色的沙原茫無涯際,如同一群猛獸從四面窺視著綠洲,高大的防護林如一道綠色屏障,將連綿起伏的黃沙擋在遠處……

在南疆鄉村的邊緣區域,散落於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座座綠洲,普遍被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包圍。建立一道生態安全屏障,減緩沙漠前行的腳步,對新疆意義重大。作為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點省(區)之一,新疆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依托三北防護林工程,顯著提升了森林資源總量,累計完成造林7000余萬畝,有力推進了防沙治沙的進程。

6月15日晚飯過后,岳普湖縣居民克尤木·吐遜又來到縣城的東城區散步。這片昔日光禿禿的戈壁灘,今日已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以前這裡零星住著幾戶人家,周圍都是沙地,隨著防護林帶建起,環境逐漸好轉。經過打造后,這裡已成為我們休閑散步的首選之地。”他說。

綠色屏障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也保障著人們的生產。

趁著清晨氣溫涼爽,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尤庫日塔瓦爾克斯克村的一處田地中,村民依明·巴拉提賣力地干著農活。田地周圍,棵棵挺拔粗壯的樹木猶如持槍執戈的衛士,守護著這片沙漠邊的土地。“有這層層防護林把田地與村庄包圍起來,就不用擔心突如其來的風沙糟蹋庄稼了。”他說。

風沙和干熱風作為危害新疆農業生產的兩大自然災害,曾令新疆的農戶頭疼不已,一次農作物的減產甚至絕收,能令他們很長時間都緩不過勁兒來。

依托三北防護林的建設,一個以農田防護林、大型防風固沙基干林帶和天然荒漠林為主體,多林種、多帶式、喬灌草、網片帶相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已在天山南北逐漸形成,目前基本實現農田林網化,為新疆農牧業連年豐收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態保障。

三北防護林經過多年建設,如今已開始出現林分退化情況,從今年起,新疆將全面加大三北防護林退化林分修復力度,保証“綠色長城”堅如磐石,進一步夯實各地生態基礎。

變守為攻 綠染大地

從沙進人退,到防沙治沙工程阻擋住荒漠化的步伐,人們一直都是以“守”為主。

如今,荒漠化治理漸漸進入變守為攻的階段,問荒漠要綠色,成為沙區群眾的心之所向。

今年73歲的熱合木·依明,家住且末縣。至今,他還依稀記得22年前,沙臨且末時,他與一群漢子挽起褲腿,闖進沙漠,挖坑種樹的場景。

“實際上那時候種下的樹,大家都知道成活不了,但抱有一絲絲希望,哪怕隻活一棵,風沙就能小些。”回憶過去,熱合木眉頭緊鎖。

時光緩緩走過,滴灌、飛防以及種植技術的提升,令這片土地種活一棵樹變得不再艱難。年復一年,人們孜孜不倦地為家園處處添綠,直至今日,且末縣的綠植面積已達11.5萬畝。與此同時,新疆各地也開展持續的、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綠地面積不斷擴大。目前,新疆人工綠洲面積已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3萬平方公裡擴大到現在的6.2萬平方公裡。

科技在發展,技術在進步,荒漠地區,正成為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之地。

6月的瑪納斯縣旱卡子灘鄉加爾蘇瓦提村荒坡上,上萬棵白榆、沙棘、胡楊樹長勢正旺。這些樹木的栽植使用了無灌溉造林技術,通過集水區、樹根伸展區、儲水區,將收集到的降水通過中部樹根伸展區滲透到下部的儲水區,最大儲水量達10千克,並在集水區表面覆蓋薄膜,減少蒸發量,提高水的利用率,非常適合降水量少的荒漠地區使用。

和田、皮山、墨玉三縣交界處,沙漠土壤化技術使沙漠變成植物生長的沃土。該技術利用力學原理,把植物提取物摻到沙子裡,讓散沙約束成團,保水保肥,促進作物生長。兩年多來,和田地區已改造荒漠2萬余畝,成功種植狼尾草、苜蓿、玉米、高粱等10多種作物。生態環境的改善,引得野雞、野兔紛至沓來。

嵌入沙漠的麥蓋提縣,通過對文冠果等幼苗加罩PVC套管,局部改善苗木周邊的小氣候,保護苗木正常越冬、抵御夏季高溫、避免野兔啃食,增強苗木的防護能力,極大地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栽滿果樹的荒山坡地,聚集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無窮潛力。

宜林則林、宜種則種,對於種也種不活,不具備開發條件的連片沙化土地,則選擇相信自然的力量,將其封禁保護。

岳普湖縣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內,安靜得隻能聽見風吹植物的窸窣聲響。這裡,沒有人,沒有牲畜,隻有叢叢雜草和高低不一的灌喬木,依靠著大自然的自我更新能力,緩緩恢復生機。

眼下,新疆已形成並推廣檉柳、肉蓯蓉、無灌溉造林、工程治沙、低覆蓋度造林等一批先進實用的治沙模式。在政策機制、技術模式、產業發展和管理體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為中國乃至世界提供荒漠化治理的“新疆樣本”。

與沙為友 荒漠生金

治沙的過程,也是一個從與沙相搏到與沙為友的過程。

曾經,洛浦縣農民依明·巴拉提面對茫茫沙海心中充滿苦澀。可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一棵棵紅柳扎根於此,為原本沉寂的沙海注入了活力。

“紅柳不僅能固沙,還能為寄生在根部的管花肉蓯蓉(紅柳大芸)提供養分。紅柳大芸被稱作‘沙漠人參’,藥療、滋補、保健都用得著。”他說,“紅柳大芸成熟后,很多都有人的手臂那麼粗。與我們簽訂訂單的企業會定期來收購,僅這一部分,每年的收入就十分可觀。”

這廂沙患變成沙利,那廂風沙變成風景。

鶯歌燕舞,鳥語花香,這是絕大多數人對公園的印象。而沙漠公園則與之不同,它既是一片原始的沙漠世界,又是一座天然的荒漠植物園。

鄯善縣庫木塔格沙漠,是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沙漠,雖然城市與沙漠的分界線很明顯,但這裡的人們早已習慣與沙漠相伴相生。經過多年發展,鄯善國家沙漠公園已成為新疆最成熟的景區之一,149種平日罕見的沙漠植物遍布景區。為保護沙漠生態,景區還採取封禁與植樹造林相結合的手段,在沙漠邊緣建設胡楊和梭梭防風固沙林,從而形成沙漠游覽區和綠洲游覽區,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游覽觀光,黃色與綠色在這裡相得益彰。目前,新疆已擁有36個國家沙漠公園(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我國國家沙漠公園最多的省區。

荒漠成“桑田”,黃沙淘出金。憑借沙區特色產業、增加當地居民收入、治沙致富一盤棋的發展之道,新疆初步形成以灌草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游等為重點的沙區特色產業,開發出飼料、藥品、保健品、化妝品、食品、飲料、果品等一大批沙產業產品,帶動種植、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發展,產業鏈不斷延長,產值不斷增加。

據不完全統計,全疆每年的沙產業產值近41.7億元,涉沙加工企業93家,企業年加工能力118萬噸,產值達35億元。今后,新疆將進一步完善沙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推動治沙和產業化相輔相成發展。(劉翔)

(責編:楊睿、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