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援疆干部的“務農經”:腳下有泥土 心中有擔當

2020年05月14日17:35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2020年3月25日,山東援疆干部李華離開黃海之濱的日照,來到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邊緣的新疆麥蓋提縣央塔克鄉開啟了為期3年的援疆之路。在上任央塔克鄉黨委副書記的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他迅速轉換角色,在分管的農業領域扑下身子找門路,通過打造特色農業激活土地價值,破題當地農業發展困境,為促進百姓增收、助力鄉村振興開了好頭。李華高效踏實的工作作風也贏得當地干部群眾“朴實、扎實、務實”的贊譽。

李華與村民一起插條。

“每天一斤土”融會地方鄉情

從地圖上看,麥蓋提縣如同一片狹長的柳葉鑲嵌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西南部。沙漠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李華在抵達央塔克鄉的第二天嘴巴就腫起了大包,火辣辣地疼,還有冬春交替時的肆虐沙塵也讓剛進疆的他頗吃了些苦頭。

李華分管央塔克鄉的農村經濟、鄉村振興工作,上崗之初,他就抓緊開展實地調研工作,了解當地農業結構、氣候、土壤條件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而無孔不入的沙塵也伴著他在田間地頭、村頭巷尾。經常一陣風過去,李華和同事們就感到滿頭滿臉的“磨砂質感”。在風沙磨礪和日晒洗禮下,沒用一周,李華這位山東大漢便迅速變成了皮膚黝黑、嗓音嘶啞的“山東糙漢”。

“一天一斤土,白天不夠晚上補”這句玩笑話成了李華和同事們工作的現實寫照,在這樣的情況下,李華和同事們依然分別保持著每天20戶到30戶村民的走訪頻率,每天走訪工作結束再將了解到的情況匯總,每次一忙都到凌晨。

李華說:“到村調研是掌握第一手資料的重要途徑。”通過調研,他也確實發現央塔克鄉農業經濟發展存在“農業缺乏規模、銷售有瓶頸、人才發展缺乏內生動力。”幾點問題,找准症結,才能對症下藥,為下一步開展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打造特色農業力求激活土地價值

4月24日上午,李華帶著來自壽光的農業技術員徐清良趕到村民艾米爾·肉孜家的地裡查看土地平整情況。李華從田裡抓起一把土,張開手,鬆散的沙土隨風飄去,“這種土質很適合種植紅薯,而且新疆光照充足,紅薯的生長周期相較內地要長20多天,口感會更好。”在一旁的徐清良向記者解釋道。

原來這片地將成為央塔克鄉引進的紅薯種植加工項目的種植示范田。該項目是由日照援疆工作指揮部招商引入,先期計劃在央塔克鄉建立200畝紅薯種植基地,其中150畝為大田種植,50畝為棗園套種紅薯。該項目集原料生產、制作加工、產品銷售於一體,不僅帶動農民增收、農業技術進步,還是對當地紅薯種植模式的有益探索。

李華(中)同村民、技術員在觀察土質。

李華也計劃在央塔克鄉大力推動特色種植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變單一糧食種植向果樹、蔬菜、棉花等多元化特色種植發展,“特色種植業可以讓整個地塊價值最大化,幫助農民增收,還有改良土壤、改變小氣候、為畜牧業提供優質飼料等方面的作用。”李華說,目前已經在嘗試的有棗園套種棉花、地瓜,核桃樹套種刀郎土瓜等。

為了解決當地銷售難的問題,李華發動起朋友圈找渠道,他計劃在援疆期間多與外地銷售渠道建立聯系,發展訂單式農業。目前已經對接到山東的一家大型商超,將採取源頭供貨方式,將央塔克的優質大紅棗直達山東消費者家門口。

除了在農業上發力,李華還初步與北京首航國際旅行社達成合作意向,借助央塔克鄉的沙漠旅游資源以及近喀什、和田的區位優勢,設計線路吸引游客,側面助推農產品銷售。

“援疆燃起我的干事激情”

土地關系百姓生計,作為一名在基層工作了20多年的鄉鎮干部,李華特別喜歡與土地打交道。如今正是農忙時,李華常常袖子一擼鑽進田間揮起坎土曼手把手教村民翻土、鬆土、蓋膜等農業技巧,或者是挽起褲腿扎進大棚與勞作的村民一道插條。渾身的熱情好像怎麼也燃燒不完,他說:“是援疆燃起了我的干事激情!”

央塔克鄉鄉長林計良說:“從齊魯大地到天山腳下,李華用最朴實的作風,面對面、手把手向老百姓傳授農作技術,把最好的先進技術以傳幫帶形式教授給我們央塔克鄉的鄉親們。”

援疆工作才開始,李華知道這份激情不是暫時的:“我會始終牢記自己肩上的使命擔當,做一名合格的央塔克鄉群眾的貼心人,努力在援疆道路上書寫壯麗的詩篇,不負韶華。”(仇晶) 

(責編:陳新輝、馬亮)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