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面對疫情,任何僥幸都可能奪人性命

李泓冰

2020年01月23日15:30  來源:人民網
 

源自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在多地出現,同時也以一種“來勢洶洶”的姿態呈現在輿論場。習近平總書記就此作出批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如何遏制疫情蔓延?怎樣才是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措施林林總總,答案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任何“耍大膽”“不設防”的僥幸心態都是極其要不得的。

從有關專家呼吁“大家現在能不到武漢去就不去,武漢人能不出來就不出來”,到武漢防控升級實施進出管控,再到衛健委、民航局、國鐵集團、國家醫保局都行動起來,無疑都在為遏制疫情辟出“隔離帶”、穿上“防護衣”。科學、規范、有序地防治措施,對於紓解人們情有可原的焦慮,將產生深層次正向影響。

相較此前,武漢傳來的一些莫名“大膽”的消息卻著實讓人驚詫不已,也引發了公眾的質疑。比如信息披露不夠及時准確,“大膽”放任病人出行,“大膽”放任疫情源頭營業,“大膽”讓關鍵易感人群不戴口罩以免引發公眾恐慌。

尤其是在疫情已經引起全社會關注的情況下,武漢依然還按部就班地派送20萬張免費旅游券,“邀約”市民和游客前往黃鶴樓等熱門且封閉的旅游景點。輿情嘩然之后,官方才如夢初醒地宣布推遲這一活動。更有當地社區“放膽”組織四萬余家庭共吃團年飯,甚至網傳有確診病例家屬繞開機場和車站,攜病人自駕數小時到外地就診引發輸入性病例。這些做法,指其“無知者無畏”恐怕有些言重,但的確讓人骨鯁在喉。

“大膽”的背后是僥幸,是對傳染病防治規律的無知,是對自身和他人健康風險的漠視。

疫情,特別是新型病毒引發的疫情,常常會突然爆發甚至發生變異,人們對其有一個逐步認識和完善應對的過程,完全在情理之中。從初期表示“沒有証據顯示人傳人”,到日前指出“可能造成持續的人傳人”,其實反映的是一種審慎態度。要求從一開始就作出精准判斷,顯然過於苛刻。但是必須指出,正因新的病毒帶有復雜性和未知性,我們更應嚴謹細致,不能輕言“可防可控”,寧可嚴防死守,也不能有任何部門和個體、在任何流程和環節,存在僥幸心理。

各地方、各部門、各行業都要切實拿出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杜絕僥幸心理,堅決扛起肩頭的責任。既要沉著冷靜,科學應對,從醫學衛生學專業角度全力防控好肺炎疫情﹔同時也要信息透明,主動釋疑,全力緩解社會的“心病”。這當中,做好輿論引導工作,讓公眾客觀認識疫情、科學預防疫情、冷靜應對疫情,尤為重要。17年前的那場“非典”戰役,暴露出了我們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方面的問題,我們為此支付了不小的社會成本。“學費”不能白交,我們務須長進。

傳染病防治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也會相應增加社會管理成本,降低生活便利程度。每一位社會成員應當本著對自己和別人生命負責的態度,切不可圖自己方便、為一己私利,違反防疫的各種規定,更不可有“哪那麼容易被傳染”的僥幸心態。尊重科學,尊重生命,永遠都應該是我們牢記的座右銘。

客觀而言,面對疫情,一些群眾出現應對失措不難理解。傳染性疾病本就容易引發社會恐慌,何況此次肺炎疫情的來源和病因暫時未知,更添加了一份焦慮。更重要的是,當年的“非典”疫情引發的劇烈震蕩已沉澱在公眾記憶和社會心理中,很容易讓人們不自覺地與其產生對應和聯想。能否做好疫情防控、疫情是否還會擴大、何時才能安心出門……一系列問號,懸在每一個人心中。

在這樣的時刻,看到有鐘南山院士這樣的老專家依然奮戰在一線,我們每個人都倍感安心。武漢醫生的朋友圈刷屏,讓我們對醫護群體心存敬意。同時,看到“15名醫務人員感染”的消息,也讓我們無比痛心。隻有每個部門、每個崗位、每個人都心存敬畏,杜絕僥幸,我們才不至於辜負醫護人員在一線的堅守。

唯其如此,堅守才有意義,才有價值。

(責編:楊睿、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