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新疆频道

大漠上,燃烧的激情(逐梦)

申尊敬
2022年04月25日11:2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25日 20 版)

底图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图①、图②:辛勤工作的塔里木油田一线员工。塔里木油田供图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油田联合站。塔里木油田供图

自从大漠上来了石油人,红色就成了这里的常见色。

红色,是中国人钟爱的颜色。望一眼,就会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豪气满胸怀。苍茫的大漠上有了这抹红,就有了魂。

1958年春,和田河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三面红旗在春风里呼啦啦地飘。红旗下,步履匆匆地走着一批勘测队员。这是新疆石油管理局的505勘测队,他们兵分三路,要掀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神秘的面纱,看看这大沙海下面有没有好宝贝。

石油人、红旗、驼队,成为沙海上最美的景象。

之后的几个月,505队九进九出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了艰苦而细致的勘测。地质学家依据勘测结果,编制了塔里木盆地基岩埋藏深度图。原来,巨大厚重的“黄被子”下面,埋藏着许许多多石油天然气。人们的心里乐开了花。

505队这一壮举,还成就了一段佳话。二十六岁的队长薛应选和十七岁的队员袁秀蓉,一个沉稳而干练,一个活泼又敬业。两个年轻人为共同热爱的勘探事业拼搏,在沙海里相爱了。出沙漠后,两人结为伉俪,幸福了一辈子。

三十一年后,塔克拉玛干的上空又飘起了耀眼的红。

1989年,梨城库尔勒的梨花盛开的时候,又一场石油大会战在塔里木盆地打响。这是中国石油人第六次进军塔里木。

时代不同了,会战队伍的装备已然更新换代,但各路大军的旗帜依然红艳艳。人们的心气更高了,誓要从大漠里为国家抱出“金娃娃”。东起大庆、辽河,西至克拉玛依,许多油田都派了队伍参战。那几年,在“争上塔里木”的热潮中,向西的列车常常一下挤上来许多石油人,还有许多刚从石油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口音南腔北调,但谈论的是同一个话题,奔赴的是同一个地方,向往的是同一个目标。

塔里木石油人在为工服选颜色时,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理想选颜色。大千世界的颜色数不胜数,唯有这红将庄重与热烈融为一体,色彩鲜艳,气象正大,是石油人共同喜爱的颜色,也是他们胸中理想的底色。在这里,石油人享有同一个名字——“穿红衣服的人”。

这红色,像火炬,像明灯,照耀着他们在大漠里找油找气的路。

走进塔克拉玛干的石油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达上万人。每一支队伍的营地上,都飘着一面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招展,如火炬燃烧,让人振奋。鲜艳的红旗下,钻井的、物探的、采油的、筑路的、运输的……人人都穿着红衣服,近看醒目,远看绚烂。他们纵横驰骋在金色的沙山沙谷间,像一片片彤云在流动,似一团团火焰在燃烧。

一名在塔里木油田驻站的记者从新疆库尔勒回北京过春节时,特意穿了红色的工作服。他说:“穿上这身红衣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自豪感就止不住地往外冒,心里爽得想唱歌!”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采访的日子里,我对每一个“穿红衣服的人”都充满好奇,也满怀敬意。他们和这大沙漠及石油天然气的故事,他们与家人在沙漠内外的故事……读多了这些故事,就读懂了故事中人那炽热的中国心。

陈新伟是个荣誉满身的“老沙漠”。他是“塔里木石油会战三十周年劳动模范”,还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的劳动模范。

陈新伟在沙漠腹地的塔中油田,已经干了二十多年。在三套天然气处理装置的安装调试工地上,在六百多次各种抢险现场,在两百多次新井和作业井投产时,在一百五十多项技术改造和检修项目中,人们都能看到他那高大的红色身影在奔忙。

2003年大年初一,晚上8点多,身为天然气站值班长的陈新伟正在吃饭,突然接到紧急报告:空冷器管束发生严重刺漏!他放下筷子,立即带着几名同事赶到现场。只见三名抢险人员被困在现场,其中一个身上已经着了火。他跑步冲进火场,迅速脱下自己的工服,扑灭着火者前胸后背燃烧的火焰,再将其背到安全区。回到抢险现场,他指挥抢险队和消防队对周边储存油气的容器和管线快速进行喷淋降温,确保险情不再蔓延。

这一夜,陈新伟守在主控室,整宿没合眼。

从二十几岁到五十多岁,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陈新伟把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塔里木的油气开发事业。上级几次要把他从沙漠前线调回库尔勒的机关工作,他都没有同意。他说:“我的初心就是扎根沙漠!”今年初退居二线前,他几次三番请求上级把他留在沙漠里,不图钱,不要权,只求能继续在前线为油田干事情。

塔中油田已进入开采的中后期,许多老油井含水高、产量低,上产稳产是大目标,也是大难题。怀着“吨油必争”的理念,塔中油气藏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王平天天与几百口老井“斗智斗勇”,已经十几年了。

王平的追求是让这些老井“衰老”得慢一些,让它们对油田的贡献大一些。这位八〇后经常对九〇后同事们说:“这些井就像我们的孩子。我们这些搞油藏地质的科技人员,见到自家的孩子生病了,就得想办法治。”

这些年,在沙海深处,王平经常白天跑井场,晚上在办公室研究资料。他要找到油井衰减的症结和规律,为每一口问题井制定增油措施。2016年以来,在王平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口又一口低产井、高含水井及遭遇暴性水淹的老油井,或“起死回生”,或“焕发青春”。有的井日产量比原来增加了二十多倍,成为塔中油田的“功臣井”。

2013年,来自四川、河南和天津的三支钻井队会战塔克拉玛干沙漠,争创新纪录。渤海钻探塔里木钻井分公司70592队平台经理李敏,从春节起带着全队各班组赛着干。

不成想,7月初,李敏忽感身体不适,浑身乏力,眼睛也看不清东西。医生根据症状初步诊断,病灶在胃部,必须尽快手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李敏恨自己不争气的身体,但也只好不情愿地回天津做手术。术后的李敏虚弱地躺在床上,心里惦记的还是井队和井。他每天都要在电话里问井上情况,问员工的思想状况。

7月24日,李敏从电话中得知,井下出现复杂情况,领导们都到了现场。他急了,决定立即赶回塔克拉玛干——此时,他从手术台上下来才半个月。

李敏的妻子苦劝不灵,就把电话打给了公司领导,领导也劝李敏养好病再说,但李敏还是执意要去新疆。妻子索性把李敏的身份证藏了起来。李敏却直奔机场,补办临时身份证,登上了去新疆的飞机。出了库尔勒机场,李敏钻进一辆出租车,对司机说:“只要不违章,能跑多快就跑多快!”车子颠簸时,还没愈合好的伤口钻心地疼。李敏咬牙忍着,一声不吭,心里只盼着早一点到现场,早一刻解决问题。

赶到沙漠里的井场时,已是凌晨3点多钟了。这一天的李敏,天上地下,行程逾万里……

这一年结束后,塔中勘探开发项目部决定,以“提速最快队”的名义,重奖70592队。

塔中第二采油气作业区党支部书记兼副经理冯光,上大学时就入了党,在沙漠里已经工作了十五年。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党员,冯光对自己的要求首先是思想过硬业务精,尤其关键时刻要有党员干部的担当。

今年大年初三夜里11点多,冯光接到报告,一井场出现天然气渗漏,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眼前,放空管线的焊缝处出现裂纹,高含硫的天然气正在渗漏,存在油气爆炸的风险,威胁着井场驻守人员的生命安全。

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冯光。冯光的脑子也在高速运转——这口井刚刚投产没多久,现在关井抢修,既存在夜间操作的安全风险,又会影响产量。他要找到一个既不关井又能排除事故的两全之策。他和现场人员商量后,确定了用管卡固定器密封的抢修方案。

冯光和井场运行人员组成抢修队。他戴着正压式呼吸器,第一个进入渗漏点,很快完成了焊缝裂纹的应急处理。

自从担任党支部书记,冯光追求的就是要让他带领的这支队伍为党旗添光彩。为了让队伍更团结、更有战斗力,为了让负责的装置更平稳、更高效,冯光每天都在思考和探索,以新思路新办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塔里木石油人的故事太多了,多得几天几夜都讲不完,有些真人真事,听着却像传奇。这些故事和故事里的精神,令人动容,令人感怀。

石油人也都是普通人,但他们来到塔克拉玛干这不普通的地方,穿上红衣服,走上为国家找油找气的岗位,他们的故事便有了特殊的魅力。正是这无数的普通人,让这个千万年里“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大漠,开始盛产奇迹。

三十多年里,他们让没有公路的地方有了公路,让没有楼房的地方有了楼房,让没有机场的地方有了机场。还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两旁绵延的绿化带,塔中油田里郁郁葱葱的几座沙山,百花争艳的生态园……虽然塔克拉玛干的大环境还没有大的变化,但凡是“穿红衣服的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都变成了沙海中的“绿岛”。

塔里木石油人口中的“塔中”,就是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央区的塔中油田。2015年7月,塔中镇正式获批设立,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今气象一新。这一切,都因为沙漠里来了“穿红衣服的人”,因为他们在沙漠里找到了大油田。这些一身红色的石油人,是大漠的征服者,也是这个沙漠的建设者,还是沙漠环境的保护者。他们让这片无人区一步跨越千万年,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人们在激情燃烧的会战初期,从大漠深处悟出的人生感悟,闪烁着塔里木石油人特有的精神之光。塔里木石油人把这句话嵌在一座高高的沙山上。山下,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无数的南来北往客,都曾在此激动地“打卡”。

每逢重要节庆日或党团活动日,塔中地区上百支队伍的党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都会来到塔中油田的功勋井遗址,还有嵌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巨大字样的山上。在这里,老中青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或听讲党课,或学习劳模事迹,或开展各种纪念活动。鲜红的国旗党旗,还有闪闪的党徽,与石油人火红的工服在金色的沙海上,交相辉映。

我终于明白,大漠上的红为什么总是那么耀眼,因为那里浸透着几代石油人燃烧的激情!

(责编:杨睿、韩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