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新疆频道

【新疆是个好地方】

非遗开启对口援疆深度融合新模式

——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自治区文博院党组书记侯汉敏

2021年10月19日20:26 |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新疆非遗保护成就、特点有哪些?

侯汉敏:“十三五”时期,新疆非遗保护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工作理念,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主要任务,着力保护非遗,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着力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非遗在凝聚人心、增进五个认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们着力完善自治区非遗政策体系,根据非遗法,制定自治区非遗保护条例和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以及传统工艺振兴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截至目前,全疆各级政府公布了464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4项,认定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81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2人;1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麦西热甫、玛纳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大批印证中华文化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此次非遗展的主题是文化的瑰宝,人民的非遗。以此来说,本次非遗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大众性,大家看到了新疆的非遗是非常的普及的,只要麦西热普的音乐一响起,大家就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是交融性,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交流、交融,如新疆的社火,不仅有腰鼓、踩高跷、麦西热甫还有哈萨克族的黑走马。

三是艺术性,如传统工艺,新疆乐器,不仅可以弹奏,还可以作为装饰挂在家里进行欣赏。

四是时代性,非遗有十大门类,包含吃的、穿的、用的等这些都已融入日常生活,随处可见,可谓是传承发展,所以说本次非遗展充分彰显了“文化的瑰宝 人民的非遗”。

人民网:如何推动新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侯汉敏:在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我们是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加大对以传承人为主体的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传统工艺传承基地、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给以政策扶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增强各族群众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2016年文化部在哈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将维吾尔族民间刺绣传统与现代化文创设计相结合,创立了本土民族刺绣的新品牌“密作”,研发了800多款非遗文创产品,探索出一套振兴传统工艺的宝贵经验,拓宽了传统工艺产品展销渠道,提高了传统工艺从业者收入,带动当地刺绣传承人增收。比如说,新疆墨玉、阿克陶、和田、库车等地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设,有效带动和促进了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

人民网:请谈谈此次展会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侯汉敏:本次非遗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也是文旅部对口援疆工作的工作平台。扎实开展“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新疆与兄弟省区交流、交融、互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新疆和19个援疆省市非遗传承和保护成果,向全国和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新疆故事。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本次非遗展的各项展品展示和传承人的交流,让大家共同认识一个中华民族历史的文脉。

二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新疆与各兄弟省市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互鉴。

三是通过此次非遗展使文化润疆、润心工程落地。

四是对口援疆深度融合,找到了新的路径和新的模式。

人民网:今后如何把非遗展办得越来越好?

侯汉敏:这次非遗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第一,将非遗展固定下来成为品牌,全面推动长期开展,让“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成为教育和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

第二,加大交流学习互鉴力度,共建精神家园,与19省区非遗传承人交流合作,让新疆各族人民从心底里认同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加大合作力度,特别是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合作,比如说剪纸、刺绣、雕刻等,可以让19个省区相关的非遗代表人到新疆进行培训,或者把新疆的非遗传承人带出去,也可以让传承人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加大学习力度。

第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让非遗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将办好文化遗产日、非遗购物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第五,形成机制,在文旅部的统一领导下,各省成立帮扶新疆非遗传承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大研究、引进项目、挖掘文化基因,特别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脉络,增强民族团结。

第六,通过非遗保护发展传统技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把传统的技艺发展好,运用现代的科技技艺让更多民众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发展、利用之中。

我们想通过非遗展,让非遗成为我们生活之中的一种需要,成为在生活中传承非遗的一种必需。 

(责编:李欣洋、韩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