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四翅滨藜“邂逅”肉苁蓉 让“沙窝变金窝”
工人们正在栽种四翅滨藜。
近年来,新疆和田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沙漠里种植四翅滨藜,积极探索四翅滨藜畜牧肉苁蓉生态复合产业模式,探索出一条“绿业并举、绿富同兴、绿进沙退”的生态富民之路,让“沙窝”变“金窝”。
眼下,和田县经济新区四翅滨藜种植基地一片繁忙,农户买买提明·苏皮正在地里除草,再过20多天,他种植的四翅滨藜接种的肉苁蓉就要采挖了,这段时间他管理得格外仔细。
“种了四亩地四翅滨藜,一亩地能产500公斤大芸,十一月份挖出来,能收入两万块钱。”和田县罕艾日克乡托尕依村村民买买提明·苏皮开心地说。
自2016年起,他开始种植梭梭,在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但产量有限,影响经济效益。“种梭梭大芸,一亩地大芸产量也就150公斤。”买买提明·苏皮说。
今年3月,买买提明从朋友那里得知四翅滨藜接种的大芸,不仅产量高,还易管理,这让买买提明很动心。于是,他尝试着种植四翅滨藜大芸。
“四翅滨藜接种大芸的话,一亩地能产500公斤,产量真是太高了。”买买提明·苏皮激动地说。
据了解,四翅滨藜是一种耐干旱、耐寒冷、耐盐碱、耐贫瘠的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014年,和田地区在援疆资金的帮扶下,在和田县沙漠腹地和墨玉县不宜耕种的盐碱地分别开展了四翅滨藜规模化引种试验,引种取得了成功。
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四翅滨藜生态富民事业推广基地负责人王立中正在给村民指导种植技术(左一)。
2019年7月,在浙江趋衡公益基金会技术和资金的无偿支持下,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四翅滨藜生态富民事业推广基地首次用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并取得成功,极大地提高了种植四翅滨藜的经济效益。2020年4月在和田开始进行规模化推广。
“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产量比梭梭接种肉苁蓉高两倍以上,同时它这个有效成分含量相当于梭梭的五倍以上,一亩沙地四翅滨藜达到4000块钱左右的纯收益是没问题的。”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四翅滨藜生态富民事业推广基地负责人王立中介绍说。
和田地区将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结合起来,走出了“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防沙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四翅滨藜的嫩枝叶不仅是优质的饲草,粗蛋白含量高,而且为有效解决沙漠地区发展养殖业饲草短缺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现在浙江趋衡公益基金会与我们合作,在和田地区设立了四翅滨藜生态富民星火公益示范项目,旨在以提供免费优质苗木的形式支持和示范引导当地农牧民、村集体、合作社、小微农牧企业发展四翅滨藜生态产业,改善当地生态,促进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王立中说。(张淑华 沙依甫加玛勒 才让东主)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