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山花烂漫,生活着35个民族的博州大地一派生机。各族儿女团结奋斗,繁荣发展,谱写了一曲曲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赞歌。
翻开历史画卷,博州大地上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故事绵延至今。这里有29年如一日默默谱写民族团结之歌,创办“石榴籽”爱心屋的温泉县城镇小学教师吾吉;有坚守基层30年,用一颗赤子之心、无私之心帮助各族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村党支部书记青秀鹏;有扶贫济弱、助残敬老,组建阿拉山口市“爱心顺风车帮帮团”社会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发起人樊井义……不断涌现的民族团结典型,成为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博州人共同绘出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2019年底,新疆博州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称号。
6月23日,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开展了民族团结“微行动”表彰活动,“最美劳动者”“最美结亲干部”“最美庭院”等7类100余名先进典型受到表彰。这是该州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微行动”活动的缩影。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各民族真情交融,每一个“社会细胞”成为动人的音符,合奏出团结进步的昂扬旋律。
“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让身边事激励身边人。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微行动’,我州各地处处可见各民族互帮互助、心手相连的感人故事,一个个‘微行动’让各族群众的心更贴近,情谊更深厚。”荣获“最美结亲干部”的乌图布拉格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欧龙巴依尔说。
从“神山圣水”到“枸杞之乡”,从“丝路新城”到“世外灵壤”,各族干部群众其乐融融的场景随处可见。博州始终秉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永远在路上的工作理念,与时俱进,保持先进,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建立定期研究、统筹协调、领导包联、互观互检、问责问效“五机制”,以责任传导压力、以压力推进落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群众心里走。
截至目前,全州已涌现出310个州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5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17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230个(次)单位、470人(次)分别荣获国家、自治区和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随着“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的深入推进,博州形成了各族干部群众你来我往、融情相处的大好局面,成为青色草原一道靓丽风景。
6月的精河县茫丁乡草木滴翠,鲜花盛开,州党委政法委干部贾国强再次来到巴西庄子村看望结对亲戚达吾提·西尔。为亲戚讲政策、送技术、话发展,帮他解决牛奶销路、缺乏养殖技术等实际困难,筑牢防范返贫致贫风险“防火墙”。
一走进达吾提家,贾国强便送上了5本关于养牛技术方面的书籍,勉励达吾提好好学习。
58岁的达吾提患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妻子打零工,孩子还在上小学,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为提高生活质量,贾国强帮他申请了2万元贴息贷款,帮助他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庭院养殖脱贫致富。
“最多的时候,家里的母牛能产50公斤牛奶,除去成本,每天可收入200多元。感谢党把这么好的亲戚送到我身边,让我过上了幸福生活。”达吾提说。
近年来,博州各级各部门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全州部署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截至目前,全州共有24976名干部与30625户群众结对认亲,各级结亲干部职工累计走访群众90.7万多户次、捐款2138.9万元、捐物52.5万多件、办实事好事32.6万多件。
通过一系列加强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该州民族团结的氛围愈发浓厚,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勠力同心,携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为自治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王乐乐、肖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