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疆頻道

【新疆是個好地方】

非遺開啟對口援疆深度融合新模式

——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自治區文博院黨組書記侯漢敏

2021年10月19日20:26 | 來源:人民網-新疆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新疆非遺保護成就、特點有哪些?

侯漢敏:“十三五”時期,新疆非遺保護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工作理念,以“科學保護,提高能力,弘揚價值,發展振興”為主要任務,著力保護非遺,傳承實踐、傳承能力和傳承環境,著力推動非遺和旅游融合發展,努力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充分發揮非遺在凝聚人心、增進五個認同、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我們著力完善自治區非遺政策體系,根據非遺法,制定自治區非遺保護條例和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以及傳統工藝振興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

截至目前,全疆各級政府公布了4640項非遺代表性項目﹔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4項,認定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81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12人﹔17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麥西熱甫、瑪納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大批印証中華文化歷史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此次非遺展的主題是文化的瑰寶,人民的非遺。以此來說,本次非遺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大眾性,大家看到了新疆的非遺是非常的普及的,隻要麥西熱普的音樂一響起,大家就會隨著音樂翩翩起舞。

二是交融性,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交流、交融,如新疆的社火,不僅有腰鼓、踩高蹺、麥西熱甫還有哈薩克族的黑走馬。

三是藝術性,如傳統工藝,新疆樂器,不僅可以彈奏,還可以作為裝飾挂在家裡進行欣賞。

四是時代性,非遺有十大門類,包含吃的、穿的、用的等這些都已融入日常生活,隨處可見,可謂是傳承發展,所以說本次非遺展充分彰顯了“文化的瑰寶 人民的非遺”。

人民網:如何推動新疆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侯漢敏:在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我們是通過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深入開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促進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加大對以傳承人為主體的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對自治區級非遺保護傳承基地、傳統工藝傳承基地、傳統工藝振興項目給以政策扶持,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各民族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借鑒,增強各族群眾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參與感、認同感和獲得感。

2016年文化部在哈密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傳統工藝工作站--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將維吾爾族民間刺繡傳統與現代化文創設計相結合,創立了本土民族刺繡的新品牌“密作”,研發了800多款非遺文創產品,探索出一套振興傳統工藝的寶貴經驗,拓寬了傳統工藝產品展銷渠道,提高了傳統工藝從業者收入,帶動當地刺繡傳承人增收。比如說,新疆墨玉、阿克陶、和田、庫車等地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建設,有效帶動和促進了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成為帶動群眾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案例。

人民網:請談談此次展會有哪些突出的特點?

侯漢敏:本次非遺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和第八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精神,也是文旅部對口援疆工作的工作平台。扎實開展“文化潤疆”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新疆與兄弟省區交流、交融、互鑒,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新疆和19個援疆省市非遺傳承和保護成果,向全國和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和新疆故事。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本次非遺展的各項展品展示和傳承人的交流,讓大家共同認識一個中華民族歷史的文脈。

二是增強五個認同,促進新疆與各兄弟省市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和互鑒。

三是通過此次非遺展使文化潤疆、潤心工程落地。

四是對口援疆深度融合,找到了新的路徑和新的模式。

人民網:今后如何把非遺展辦得越來越好?

侯漢敏:這次非遺展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下一步我們將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第一,將非遺展固定下來成為品牌,全面推動長期開展,讓“新疆是個好地方——對口援疆19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成為教育和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抓手。

第二,加大交流學習互鑒力度,共建精神家園,與19省區非遺傳承人交流合作,讓新疆各族人民從心底裡認同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第三,加大合作力度,特別是非遺傳承人之間的合作,比如說剪紙、刺繡、雕刻等,可以讓19個省區相關的非遺代表人到新疆進行培訓,或者把新疆的非遺傳承人帶出去,也可以讓傳承人走進社區、走進學校,加大學習力度。

第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讓非遺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將辦好文化遺產日、非遺購物節,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動能。

第五,形成機制,在文旅部的統一領導下,各省成立幫扶新疆非遺傳承發展的工作機制,加大研究、引進項目、挖掘文化基因,特別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歷史脈絡,增強民族團結。

第六,通過非遺保護發展傳統技藝,拉動內需,擴大就業,把傳統的技藝發展好,運用現代的科技技藝讓更多民眾參與到非遺的保護、發展、利用之中。

我們想通過非遺展,讓非遺成為我們生活之中的一種需要,成為在生活中傳承非遺的一種必需。 

(責編:李欣洋、韓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