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援疆情
许柔:誓把援疆当初心,此心安处是吾乡(援疆路上话初心(35))

五个月前,刚进入水利系统的许柔报名参加援疆工作时,并不是特别能理解“援疆”的具体内涵,但她听过,传说天山是大鹏的脊梁,两翼承载着南疆与北疆,期待着终有一日同风而起。作为2021年福建水利援疆的专技人才,许柔在行前就默默给自己定下了三个“一定”:一定担当作为不负援疆使命,一定真情奉献不负“闽疆情”,一定认真践悟不虚此行。
话虽如此,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扎扎实实做好水利援疆工作,对许柔这位跃跃欲试的水利新兵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刚到新疆昌吉州水利局信息化办公室报到时,性情直率的她就第一时间要求深入基层。对于昌吉州下辖5县2市水利局、准东经济开发区水务局、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发展局等其他水利相关直属单位,全州72个乡镇及水利站、所,全州百来座水库、水厂、灌区等区域,许柔统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参与了地下水自动监测站点基础信息、物联卡和GSM卡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的复核工作。许柔说,这段时间的经历是她毕生难忘的记忆,虽然辛苦,收获很多!
初到昌吉,虽然比想象中的“茫茫戈壁,寸草不生”好很多,但春天的沙尘暴、五月的飞雪、干燥的气候,还是让长期在南方工作的她备受嗓子干痛、嘴唇干裂、鼻子出血的苦楚。闽疆两地在气候、地形地貌、水资源需求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对福建援疆人来说是挑战,而对于长年累月在室外工作的专技人员来说,更是时时都要去面对并克服的难题。
除了要克服难题,水利的各个监测站点远近不一也是挑战,这些站点绝大部分都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之中,近的距市区有十几公里,远的可达近百公里。乘车在杳无人烟的苍茫大地上,常常是从柏油路开到沙土路,从沙土路开到没有路, “除了咬牙坚持,还有什么办法呢?”提起进疆之初面临的种种困窘,许柔轻轻一语带过。
太阳焦灼不喊苦,土路颠簸不喊累,汗流浃背是寻常。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数周坚持不懈的摸底调研,许柔终于对昌吉州内水资源状况、水利工程现状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推进智慧水利、加强水资源配置信息化建设也有了宏观方向把控和细节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她悉心指导受援单位,对全州水利系统网络进行整体规划、拓扑结构优化设计,对公众网、水利专网等数据接入进行合理化设计,提升网络可扩展性、安全性,打通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互联壁垒,解决州水利系统网络资源、网络系统、网络运维短板等实际问题。
农技援疆人员的在疆服务时间只有180天,这意味着他们在抵达昌吉的第一天,就马上进入了援疆工作倒计时。尽管援疆前做过手术的肠胃时常因水土不服而拉响警报,但许柔还是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为水利信息化编写操作手册和教材,为网络安全教育准备课件和学习资料。她先后为昌吉州水利局机关、水资源管理中心、水利局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以及七县市、两个园区等水利部门的干部职工,进行水利信息化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集中授课或现场培训,这些工作得到受援单位参训人员的一致好评,也给许柔的援疆经历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援疆不只是使命,更多的是责任;不只是历练,更多的是挑战;不只是付出,更多的是收获、是硕果、是更高的希望。“对口援疆政策非常好!可以让东南沿海的专技人才深入西北这片热土,为热情的昌吉人民做点实事,把新技术、新项目带给他们。”许柔说。
六个月的援疆时光转瞬即逝,即将返回福建的许柔心里充满了不舍,她为人生中有这样不平凡的经历感到充实和骄傲。她说:“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再次来援疆!”(福建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
专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