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新疆频道

架起体教沟通桥梁 护航孩子健康成长

——自治区《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解读

2021年09月11日10:35 | 来源:新疆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架起体教沟通桥梁 护航孩子健康成长

在青少年成长中,体育应发挥什么作用?从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开始,如何搭建起校园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通路?青少年体育技能培养、赛事体系规划如何融通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

这些颇受关注的话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和自治区教育厅日前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都能找到答案。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到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学生比赛、U(年龄段)系列比赛;从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到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授课通道,同时提升体育教师的技能培训……《意见》以系统性解决的思路,力促体教融合实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用实招破解难题,以新意打开新局。

疏通堵点 明确任务

近年来,随着国民体质监测数据的公布,“青少年体质呈下降趋势”“青少年近视率超五成”等问题备受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发展,曾多次提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刘洋认为,体教融合,其难点在于“融”,而重点恰恰也在于“融”。“过去,我们体育和教育两大系统在目标和理念上的偏差,造成了‘融’的困难。从《意见》的发布可以看出,两大系统今后将会进一步加深合作,在机制、资源和措施上深度融合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切实疏通体教融合的堵点。”刘洋说。

“近年来,新疆的体育与教育系统在青少年体育活动、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资源融合等方面确实还有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自治区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副处长强琳表示,《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对推动体育与教育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等提供了遵循。

“《意见》的发布,对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改变新疆学校体育面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使青少年体育蓬勃开展,让竞技体育形成良性循环。”刘洋说。

拓宽渠道 形成合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拓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转变培养方式。《意见》指出,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训练服务。

体教融合不能缺少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体育组织应成为新的增长点。乌鲁木齐市体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体育学科带头人邢矢认为,广大学生群体有着多样的体育需求,学校师资难免捉襟见肘,这给了社会体育组织大显身手的机会。

“社会体育组织可以解决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中师资不足、专业不专、项目不齐、场地器材不够、教师继续培训缺乏等问题,将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双方形成合力一定能够实现共赢。”邢矢说。

“《意见》与我校的‘灵动教育’体教融合模式不谋而合。”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校长卢憖介绍,该校多年来坚持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以跳绳为主的体育艺术特色大课间,开设围棋、篮球、轮滑等特色体育社团,深受学生喜爱。

卢憖表示,今后,学校将继续配齐配强体育师资队伍,组织开展体育艺术节、运动会等竞赛活动,积极与社会体育组织联合,对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训练与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度。

破除藩篱 整合赛事

长期以来,体育和教育系统在赛事等方面有着各自独立的发展路径,彼此不兼容、不互通,成为体教融合的掣肘。针对这一难点,《意见》明确提出,将过去分别由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组织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命名的体育传统或体育特色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并共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将培养竞技运动员和面向所有学生的青少年赛事进行整合,将打开一片广阔天地。“青少年赛事体系打通之后,要更注重发挥赛事的育人功能。学生群体基数庞大,让体育伴随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在此基础上,也一定会涌现更多竞技体育的好苗子。”强琳表示,由双方共同设计、共同组织、共同推进,可以解决过去在管理上存在的很多问题和困难。

体教深度融合、有机融合,关乎青少年健康成长,关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刘洋认为,《意见》的发布,对实现竞技体育人才文化素养与运动技能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格局,体育与教育之间的桥梁正在扎实搭建。

从强健体格到塑造人格,从掌握运动技能到有机会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多元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强琳表示,时代的发展也要求体教融合向纵深推进,转变观念、汇聚合力,正是《意见》的指向。如何将各方资源切实转化为发展增量,还需更多探索。(董亮)

(责编:陈新辉、韩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