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新疆频道

李梦桃:在北塔山上奉献青春的“马背医生”

2021年08月27日10:57 | 来源:新疆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在北塔山上奉献青春的“马背医生”

“初到北塔山牧场,团部给我发了一匹马、一块毡子、一个药包和一根马鞭,带着这些家当,我就开始了漫漫巡诊路……”8月22日,73岁的李梦桃受邀为45位山西省援疆干部讲述屯垦戍边故事,在场听众深受触动。

上世纪60年代,李梦桃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待就是57年。他常年坚守在缺医少药的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为牧民群众疗伤治病。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两鬓斑白的长者,李梦桃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这片他深深热爱的土地和人民,成为深受当地牧民群众信任的“马背医生”。

从黄浦江畔到北塔山上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上世纪60年代,这句响亮的口号,让城市知识青年感受到了祖国母亲的召唤。

1964年,16岁的李梦桃瞒着父母,悄悄填写了志愿表,报名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

同年5月16日,李梦桃收到了通知书:“希望你去新疆以后,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的边疆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这一刻,他热血沸腾。

从生活条件便利的上海奔赴艰苦荒凉的边疆,突如其来的分别,让李梦桃的母亲一时难以接受。她一边含泪帮儿子收拾行李、修改军装尺寸,一边反复叮嘱他要照顾好自己。

临行前,李梦桃的父亲送给他一个日记本,并在扉页上写下两行字:问舍求田,原无大志。经天纬地,方为奇才。李梦桃说:“父亲希望我在边疆的广阔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西行的列车徐徐开动,送行的母亲泪如雨下……

一周后,李梦桃与大批上海知青一起,从祖国东部的黄浦江畔来到西北边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到了连队,李梦桃立即投入开荒劳动。“我种过地,当过卫生员,1972年,我被分配到北塔山牧场乌拉斯台牧业二队当医生。”李梦桃回忆说。

北塔山地处中蒙边境,海拔3200多米。初到北塔山,李梦桃住在四面透风的帐篷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让他退缩,他牢记兵团人屯垦戍边的职责使命,在这里扎下根来。

救治的牧民不计其数

“当时牧场有5个牧业队,100多个牧业点散落在群山之中。因为草场资源稀缺,牧民的毡房之间大多相距10公里以上。”李梦桃说,“虽然路途遥远,但只要牧民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一个冬夜,一位哈萨克族牧民急忙来找李梦桃:“李医生,我嫂子难产,孩子一天一夜都没生下来,快去看看她吧!”李梦桃赶紧披上大衣、背上药箱,跳上马向牧民家奔去。

到达牧民毡房,李梦桃对产妇进行检查后发现胎儿横位,他马上为其做外倒转术,忙了一晚上,产妇安全分娩。见母子平安,产妇的丈夫开麦·达吾力激动地拉住李梦桃说:“您真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请给我的儿子起个名字吧。”李梦桃抬眼看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便说:“就叫‘向阳’吧!”

如今,向阳已经40多岁,是牧场的一名司机,和李梦桃一直保持着联系,他说,救命恩人不能忘。

“牧场缺医少药,这里的病人把医生当成全能的,外科、内科、儿科、妇产科,什么病都要看,我就下决心学习。”李梦桃说。他研读医学书籍,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医术,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很快成了北塔山的“名医”。

北塔山牧场没有血库,病人手术急需输血救命时,只要血型相符,李梦桃总是毫不犹豫伸出胳膊;出诊路上,他曾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断尾骨,也曾连人带马掉进山沟……几十年来,北塔山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李梦桃的足迹,他救治的牧民不计其数。

奉献边疆无怨无悔

李梦桃和妻子陈立玲结婚后,把家安在场部,由于长年累月跟随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巡诊,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头发胡子长得很长,经常把年幼的女儿吓得直哭。李梦桃只好躲到门外,等女儿睡了再回屋。

考虑到北塔山环境艰苦,组织上几次调李梦桃下山去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他都拒绝了。知青返城大潮开始,很多人走了,他选择了留下。李梦桃说:“这里的牧民需要我,我舍不得离开。”

几十年来,李梦桃早已把自己的一切融入北塔山。他忘不了出诊在外,是牧民把最好的食物留给他吃,最暖的毯子留给他盖,把他当最亲的人。他爱北塔山的一草一木,爱这里淳朴善良的牧民。

“像胡杨一样扎根边疆,报效祖国,我们这一代兵团人做到了,无怨无悔。”李梦桃说。这个曾经的“支边青年”,还经常受邀作报告,用自己的奉献经历,勉励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奉献边疆。

受父亲影响,李梦桃的小女儿李静也学了医,现在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工作,像父辈那样,继续建设边疆。(张艳芳)

(责编:杨睿、韩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