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计划志愿者刘亚群:在新疆,我终于弄清了 “社区”与“小区”的区别

2020年07月24日18:36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2019年7月,我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人生第一次来到新疆,至今已在乌鲁木齐工作生活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中,很多从前模糊不清的概念,渐渐得以区分,比如,正是因为来到了新疆,我才终于弄清了“社区”与“小区”的区别。而在疫情下的乌鲁木齐,“社区”的概念在我的脑海中更加清晰。

2020年1月,新冠疫情暴发,武汉封城。武汉市内的蔬菜、肉食、生活用品开始变成统一调配,“社区”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电视中。此时人在河北的我,进入了“躺在家中,为国家做贡献”的状态,并没有过度注意社区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后来,听说从外地回来的人要向有关部门报备,看着电视上隐瞒行程、病情的新闻,我心里就开始思索该去哪里报备。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困扰我很久,但还是花费了一些功夫,比如:

“妈,咱社区的电话是多少?我可能需要报备。”

“小区吗?物业经理的电话我有……和他们说能行吗?”

“妈,社区电话在哪儿找,楼道里贴着没?”

从这时起,“社区”这个“知识点”才开始第一次引起我的注意。

3月份,第一轮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形势最为严峻、斗争最为艰苦的阶段基本结束,中国开始把目光投向国际社会的防疫斗争中,推广中国经验,贡献中国力量。

3月底,我在休息了整整2个月后终于从河北老家回到了新疆。一下火车,便又一次被“社区”两个字难住了——按照防疫要求,我需要填写居住地所在社区。我的大脑先是一片空白,随后便不断地冒出了无数个社区名称在脑子里甄别,最后还是要打开手机查阅后才最终确定,至此,民主西路社区这几个字便再也忘不掉了。在此后的数天里,开始不断接到社区或当地派出所的询问电话,一遍一遍的在我心里刷着“存在感”,以至于现在每一次见到社区工作人员,都有种初高中在校园里偶遇德育处主任的错觉,不自觉地会迅速检查自己的口罩有没有带好,行为举止有无不妥……“社区”这个“知识点”已经是深入我心。

此时再去观察不难发现,社区与居民建立的联系极为重要。比如,居民平时如有困难,或者想了解小孩上学、养老等新型政策时,便会率先想到联系社区,社区则应帮尽帮;反过来在遇到需要群众配合开展工作时,良好的群众基础又使工作中减少了不少阻力,有效形成了双向的良性循环。

目前正处于疫情下的乌鲁木齐市居民深深体会到了社区的重要性。当自治区党委认真分析疫情状况快速制定防疫方案之后,层层下达,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将举措落实到了每一位市民,这背后是来自新疆的自信,速战速决的自信。第二天,小区的大门虽然已经禁止外出了,但是运送蔬菜、水果的车辆开进来了。办公室窗户外的马路上偶尔会有匆匆走过的行人,或听或看,便知道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在忙碌的奔走着。到这时,总算是找到了“害怕”的原因,其实那是一种真正的敬畏。

“社区”≈“小区”的概念在很多内地城市居民心中绝对存在,尤其在新开发小区。传统的街道、胡同概念薄弱,家家独立生活,对于集中管理、组织居民集体活动这种事统统都认为是由小区打理,而谁在打理小区?那就是物业。故得出结论。我们大家的公共生活全权由物业管理,有问题找物业……不过有的时候,当某个物业的服务水平不高,居民口碑不好时,有问题便不知道再找谁了。“社区”与“小区”两者从字面上确实有些相像,让人不好区分,不过,当有了以上种种经历后,我已经不仅可以从容分辨,更对“社区”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多难兴邦,每一次的重大突发事件,都使每一位中国人更加团结。近几日的乌鲁木齐市虽然处于停摆状态,但在小区内,在社区内,大家对生活的热情不减反升,对疫情过后的新生活依然充满着期望。每当有心怀叵测的人叫嚣着要人们看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看清中国治理下的新疆的“真面目”时,我只想说,确实应该让他们好好看看,看看这个制度到底有多先进,看看这个制度下的新疆到底有多美好!

(作者:刘亚群,201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新疆专项志愿者)

相关链接

专题: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新疆在行动

(责编:萨妮娅、韩婷)

热点推荐